•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7 19:03:39 股吧网页版
一切硬件皆有AI,这样的时代正在奔来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刘佳 李娜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为中国智能硬件产业按下快进键。从PC、手机到家电,所有硬件正在被AI重新定义。

  《意见》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超过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超过七成的终端设备有望实现智能化升级,一个“一切硬件皆AI”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这场变革不仅预示着人机交互方式的变化,也意味着产品价值逻辑乃至产业生态正在得到全面重构。

  一位PC行业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很像25年前的PC行业。2000年前后,行业开启一键上网功能的电脑,以此为界限,互联网给PC应用带来了完全的新天地。今年的AI PC也在经历着这样的一场变革,并且更加猛烈。

  AI已经拉动智能终端增长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刻变革,但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

  《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其中提到,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从终端产业来看,不同领域的AI化进程各有亮点,共同推动智能终端市场实现增长。

  如果说PC行业的AI变革是“生产力工具的重生”,那么手机领域的AI渗透则是“个人智能中枢的重构”,而家电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则让AI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三大领域的协同发力,正让“一切硬件皆AI”从概念走向现实。

  过去一年,PC 行业主要的推动力除了 Windows 11,还有来自 AI 拉动的新换机潮。

  2024 年被业界称为 “AI PC 元年”。IDC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PC 出货量为 2 亿 6270 万台,同比增长 1%。这是该行业三年来首次实现增长,标志着周期性复苏的开始。行业还预计,消费级 AI PC 在 2025 年渗透率将达到 62.9%。

  而从企业的体感来看,不久前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第一财经透露,目前联想AI PC销量已经占据所有PC销量的三分之一,远超此前“年末达25%”的预期,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黏性——AI功能的周活跃用户在40%以上。他曾在年初预计AI PC的比例明年将会在50%以上,再一年可能四分之三都是AI PC。

  已经在联想工作了35年的杨元庆,曾经历了PC行业的几次大变革。最早PC作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用途,后来解放生产力的需求不只来自办公,还有学习、生活等场景,于是出现了包括游戏、娱乐等多媒体个人消费类PC,再后来更大的变革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PC在中国的普及密不可分,他认为最大的变革就是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

  可以说,PC行业正迎来一次重生的机遇。

  手机领域的变化更为显著。AI不仅重构了手机的交互方式,也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从语音助手到影像增强,从实时翻译到个性化服务推荐,AI能力已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

  而端侧大模型的落地让AI手机从“功能升级”转向“体验革命”,这也直接推动了市场增长。IDC研究主任Nabila Popal表示,平均销售价格(ASP)上涨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智能手机引发热潮,GenAI智能手机有望呈现前所未见的增长速度。

  IDC数据显示,2025年GenAI智能手机出货量预估将增长73.1%,2028年全球出货量达9.12亿支,2023-2028年平均复合年增率(CAGR)为78.4%。

  目前,中国手机品牌中,华为、vivo、OPPO、小米、荣耀等纷纷推出主打端侧大模型能力的手机产品,支持多种AI Agent功能,可实现摘要生成、文案撰写、程序开发辅助等高阶任务。AI不仅拉动了新一轮换机需求,也帮助手机厂商在硬件同质化背景下构建差异化优势,开辟出新的服务与软件盈利模式。

  而在上游,各大芯片厂商如高通、联发科等也纷纷推出集成专用NPU的移动平台,为终端侧AI推理提供算力支持。在操作系统层面,Android和iOS也持续深化AI框架整合,推动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本地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曾经把电脑上的东西称为程序,但在智能手机革命中,我们开始谈论应用程序,如今,这种情况将再次发生变化。”高通CEO安蒙认为,AI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杀手级应用,而是将改变所有APP,新的应用程序正在被创造出来。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则对记者表示,AI手机发展第一阶段更多地是对原有手机功能的改善或提升,而在第二阶段AI手机会带来一些以AI智能体的方式呈现的新功能,即手机通过内置本地化的端侧模型,真正解决AI手机和用户下载第三方AI APP的功能的区别。

  “通过端侧的模型,智能体可以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一些信息的整合、关联和处理。这对于部分中高端消费人群在消费、工作、生活及出行各方面都会带来一些体验和革命性的创新,现在安卓各个厂商正在试图推动AI手机进入第二阶段。”郭天翔说。

  而在家电领域,智能化已成为主流趋势。以旧换新国补政策的背景下,传统家电品类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正加速进入产品结构升级周期,向高端化、智能化、品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智能家电不再仅仅是功能家电,还能成为用户的烹饪老师、洗衣助手、空气管家。据洛图科技的数据,在国内传统家电的市场,AI在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床垫的渗透率已达90%;AI电视的渗透率已突破70%,功能包括画质增强、观影推荐、语音交互;AI在厨房家电的渗透率已超过30%,像预制菜扫码烹饪、动态油烟检测;AI在冰箱、洗衣机、空调上的综合渗透率已达20%,如识别食材、AI节水、AI节电等;投影仪的智能语音交互占比已达87%。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约为7560亿元,同比增长3%。2025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7938亿元。

  未来的AI硬件什么样?

  在这一波AI浪潮中,PC、手机会是AI的最好载体吗?是否会有智能硬件的新物种取代它们?

  此前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在播客中表示,当前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的硬件形态已难以满足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现有设备的“二进制特性”——即非开即关的运作模式,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实现真正情境化、持续性的服务能力。他认为,真正的AI伴侣应具备智能提醒、主动干预和适时提示的功能,这要求设备无须置于口袋或手中也能持续运作。

  尽管奥尔特曼指出现有设备形态的局限,但从当前落地进度来看,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获得AI体验最便捷的路径,仍是使用内置个人智能体的个人计算设备,例如AI手机、AI PC。但在更长远的未来,一位从业者对记者表示,行业必须要考虑是否会有新的颠覆者出现。

  例如,现阶段的AI PC更像是用户的一个人工智能助理,长远来看,它将成为用户的数字延伸、数字镜像——杨元庆将其比作“个人用户的人工智能双胞胎”,你的所想、所写、喜欢的东西被电脑AI记录下来,它对你喜好的了解可能比你自己还要精准,并且可以实现跨终端、跨操作系统、跨生态的无缝协同。

  IDC分析师认为,PC上的AI Agent还在一个初期状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对话体验和一个触达更多AI功能的平台。长期去看,首先,硬件方面AIPC需要逐步提升,具备更强的算力去支持更多的计算场景,然后从软件层面垂直领域首先爆发,更多的消费和商用垂直类AI应用将首先快速发展,提升AIPC在多场景中的垂直应用。

  而对于手机厂商而言,随着AI的发展,手机直接理解用户意图,并基于意图进行交互的时代正在到来。“比如我可以直接和手机说‘帮我点杯喝的,我有点困了’,只需接收简单的文字和语音指令,智能体就可以模拟人类操作手机。”国内一家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模糊的指令,AI开始能够自动识别并作出判断。

  但这远不是AI硬件发展的终极目标。

  可以看到的是,AI硬件革命已经拉开帷幕。技术巨头和创业公司都在探索新型终端形态,从智能眼镜到可穿戴设备,从小型桌面终端到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实体硬件。在形态上,智能终端正从“拿在手上”走向“穿在身上”“嵌在环境中”,甚至“融入身体”。

  比如眼镜、耳机、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因其始终在线、无感交互的特点,成为AI原生体验的重要载体,例如支持实时翻译的智能眼镜、能监测健康数据的AI手表,而智能家居设备通过分布式感知与决策,构建出以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网络,例如联动空调、净化器的全屋空气管理系统。AI与元宇宙、数字孪生、低空经济等创新领域的结合,也将催生更多目前难以想象的新硬件形态与服务模式。

  此外,具身智能(Embodied AI)也在推动机器人成为下一代终端入口。家庭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无人机等系统,把AI的认知能力与物理世界的行动能力深度融合,实现从“信息智能”到“行动智能”的关键跨越。与此同时,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也在积极探索更直接、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家庭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普及要到2030年以后。家电企业有家庭场景数据、品牌渠道等优势,但需弥补AI算法、运动控制等弱项,能否抢到“入场券”还需经历一段时间的“长跑”考验。

  畅想一下,未来随着AI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我们手中的设备将不再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们可能无形地嵌入环境中,可能优雅地包裹在我们的手腕上,甚至可能直接与我们的大脑对话。

  从《意见》提出的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70%目标,到未来“嵌入环境、融入身体”的硬件新形态,如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与计算能力的交互方式正在经历数十年来最深刻的变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