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联想集团(00992,以下简称“联想”)发布了史上收入最高的2025/26财年一季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数据显示,第一财季营收1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28.16亿元,同比增长22%;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净利润36.6亿元,同比大增108%。
不仅如此,在AI带动下,联想三大业务群都实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营收973亿元(+17.8%),剔除智能手机之外的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及其他智能设备业务增速创15个季度新高。其中,PC以全球24.6%的市场份额创下新高,且AI成为主要驱动力。
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AI PC(人工智能电脑)是很好的增长驱动力,公司AI PC出货已占总PC销量近1/3。
“在中国(市场),按照我们比较严格定义的人工智能电脑,也就是不仅仅是有GPU、NPU,而且包含了预装的大模型或者是智能体,能够帮助用户建立个人知识库,连接了广泛的AI的应用以及有安全机制的电脑,现在已经占到我们所有笔记本电脑销售近30%了。”杨元庆说。
但遗憾的是,联想自主研发的LEOS操作系统市场应用范围有限,AI领域依赖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缺乏自主算法和训练框架,"组装式创新"仍是41岁联想最易给外界的印象。
“All in AI”收获期
不仅ID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ISG)和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AI也是联想增长的主动力。
ISG营收310亿元(+35.8%),AI服务器营收同比激增155%,液冷技术方案增长30%;SSG营收163亿元(+19.8%),作为联想混合式AI战略的关键一环,其解决方案深度整合了AI能力,推动SSG运营利润率突破22%,显著高于IDG的7.1%,成为核心利润支柱。
更让投资者欣喜的是,第一财季联想非PC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7%。无论是业务多元化,还是如今的AI推动力,联想在多年以前的布局进入收获期。
此前,随着全球PC市场萎缩,长期依赖PC业务的联想业绩也被拖累。2017年,意识到问题的联想,明确提出从PC单一业务向“智能设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解决方案”的3S转型战略。同年7月,联想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杨元庆首次明确提出“All in AI”战略。
不过那几年提出“All in AI”的公司很多,联想可能是为数不多实现了转型“理想”的公司。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AI转型中,联想展现了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也选择了“务实”的AI战略,即杨元庆倡导的“混合式人工智能”(Hybrid AI)。这一战略以工程优化和场景落地为核心,较好融合了联想自身的硬件基因和全球化业务优势。依托全球最大PC终端覆盖及“ODM+端到端”制造能力,联想以更低成本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端的AI落地。
这也可以解释,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推出和2023年底DeepSeek接连引爆生成式人工智能后,为什么联想的AI战略可以迅速收获这波行业红利。当然,同样是AI“卖铲人”,英伟达(NVDA)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浪潮信息(000977)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68.58亿元,同比增长166.14%等,联想并不缺少同行者。
研发投入比2.78%
业绩高速增长且搭上AI“顺风车”后,联想长期以来的深层次隐患并未根除。
以PC业务为例,2025年一季度,国内PC市场总出货量890万台,同比增长12%。联想虽仍是中国PC市场第一,但份额已从2024年35%降至2025年Q1的30%,同期软通动力(301236)、华为、苹果(AAPL)的市场份额都在增长,联想在PC市场的统治力松动明显。
当下,联想业务的全面增长既受益于联想管理层的战略布局和执行能力,也受益于整个市场向AI转型的红利期。问题是,如果红利期过去,联想该如何延续自己的增长神话?
国内PC市场份额占比的颓势,折射出联想多年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整合AI技术可以快速切入市场,但如果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也会快速被市场抛弃。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困扰联想的“贸工技”难题。
目前,联想的核心智能体功能深度嫁接外部技术,缺乏自主大模型。联想未推出可对标GPT-4或Claude级别的通用大模型,其“超级智能体”主要集成第三方云端模型(如DeepSeek),自身聚焦于接口适配与推理优化。此外,天禧AS系统全面接入DeepSeek-R1联网版,端侧参数模型也来自合作方。联想2025年推出的自研“昆仑”大模型尚未在终端规模化部署。
2025/26财年第一财季,联想研发投资同比增加10%至5.24亿美元,但研发投入占比仅约为2.78%。5.24亿美元研发费用,主要投向终端产品创新(如卷轴屏PC量产等硬件形态迭代)和工程效率提升(液冷技术、训推一体服务器等降本增效技术)。相较OpenAI、Google(GOOG)等科技巨头每年数百亿美元级别的巨额研发投入,联想在Transformer架构革新、多模态原生算法等领域难见显著成果。
在PC时代,联想就因长期将研发投入压缩在营收2%以下备受诟病。作为国内最早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之一,外界认为联想所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地位不匹配,症结的核心正在于研发投入不足,过于依赖“贸工技”的成长逻辑。
如今AI带来联想业绩的全面复苏,华为、小米(01810)们来势汹汹,联想似乎又一次面临“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历史选择。
这次,杨元庆主导的联想会不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