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A股三大指数表现分化,沪指、深成指小幅上涨,创业板指下跌收盘。沪深两市成交额1.47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缩量208亿元。盘面上,银行股展开反弹,创新药再度走强,芯片股一度冲高。相反,多元金融、跨境支付、铜缆高速连接、AI智能体等板块跌幅居前。

01
建行、浦发历史新高
具体到盘面,在连续两日调整后,银行股周二卷土重来,收盘时苏州银行涨超5%,厦门银行、杭州银行涨超3%。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更是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银行股从“最抗跌”向“最能涨”转变,而在一片“涨”声中,银行股在年内刷新多项纪录。比如,中证银行指数继2007年之后再次站上8000点,银行板块总市值首次突破15万亿元关口,多只银行股年内刷新历史新高的次数在10次甚至20次以上。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江苏银行成为年内银行股中创历史新高次数最多个股,达29次。成都银行紧随其后,为27次。浦发银行排在第三,为23次。整体而言,有15只银行股年内创出历史新高,占42只银行股的35.7%。

今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上涨14.72%,浦发银行以37.8%的涨幅领涨,青岛银行以34.83%的涨幅紧随其后。整体而言,年内除郑州银行外,其余41只银行股均累计上涨,其中32股累涨超10%,12股累涨超20%。

综合市场观点来看,年内银行股的走强,主要因素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银行股成为震荡市中避险资金的“心头好”;二是高股息也是推动银行股走强的核心因素,市场还出现了“到银行存款不如买银行股”的讨论;三是监管持续推进长线资金(保险资金等)入市,银行股将成为核心标的。
往后看,虽然多数银行股仍处于破净局面,但估值相较历史已处于高位。在上周五银行股突然大跌的背景下,关于银行股是否“太贵了”的讨论升温。
当前,看好银行股的声音仍然占据上风。华夏基金表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板块整体基本面较为稳健,高股息、低估值特征突出;海外不确定性因素仍存,一旦不稳定因素发酵,银行可能再度受避险情绪推动上行;另外,后续长线资金仍有望持续流入。
中信证券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公募新规的正向影响,叠加险资对稳定回报型权益资产需求的延续,机构增配银行股空间仍存。
不过,第一财经援引多位受访人士的观点认为,银行股的投资逻辑终究要回到基本面,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警惕非理性炒作。当前,净息差收窄、资产扩张减速、不良率尤其零售不良抬头等依然是银行业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02
创新药概念爆发
除了银行股走强外,创新药也是周二A股的热点方向。截至当天收盘,前沿生物、贵州百灵、昂利康、塞力医疗涨停;舒泰神涨15.34%且再创历史新高。

消息面上,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等部分。
今年以来,从多款创新药集中获批上市,到创新药企业在国际学术舞台展示亮眼临床数据,再到出海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推动创新药板块持续成为市场热点。
往后看,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A股创新药板块二季度就出现了强劲表现,经过短期调整之后,一些资金开始关注创新药下一轮机会。这次出台相关措施,无疑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创新药研发以及未来推广的支持力度。考虑到我国创新药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红利,研发成本较低,一些创新药公司有望通过出海成为国际大药厂的研发基地,也有利于推动创新药走向世界。
招商证券6月底发布的研报显示,国内创新药企从2020~2024年,首付款金额从5亿美元增长至41亿美元,侧面印证了国内药企的全球竞争力。创新药产业发展与投资周期,可按“产品逻辑+临床数据+产品销售”演绎,行情持续不断。
03
增配股票资产?
整个市场而言,中银国际认为,下半年股票资产配置比例可适度提升,A股相对占优。下半年A股估值端仍有望维持较强的支撑作用,伴随着弱美元周期的开启,A股在全球“去美元化+估值洼地”共振下迎来资金面改善与结构性重估行情。
中泰证券则表示,目前市场情绪高涨,整体筹码结构健康。虽然各大指数已接近平台上沿,但压力仍然可控。投资者可采用中长期策略相结合的思路。中线操作上,一方面,可利用公开数据进行挖掘,积极布局中报预告行情。另一方面,可关注诸如民航等中期或有利好兑现的板块。长线操作上,继续紧握军工等确定性较强且估值较低的板块。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