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央视《对话》聚焦鸿蒙生态的最新进展,并围绕中国自研操作系统的未来深入讨论。
对话中,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首先披露了鸿蒙最新进展,目前,鸿蒙5.0终端数量已突破一千万。这标志着,鸿蒙操作系统生态迈过关键门槛。
余承东回顾称,鸿蒙自2019年宣布投入商用,在5.0版本实现从“双框架”(兼容安卓应用)到“单框架”的转身,并且“所有应用重新迁移、重写”。他也多次表示,鸿蒙操作系统将走向全球,“全球三分天下必有其一”。
鸿蒙的成长,离不开生态的构建和开发者的支持,在此次对话中,腾讯、阿里、铁路12306等重要合作伙伴表示,将持续加大适配与投入,推动生态加速扩展,同时也谈到了鸿蒙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眼下,多方合力正在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进化。在鸿蒙迈向“规模化”的阶段中,如何平衡投入与体验、完善应用与服务,将成为未来生态发展的关键议题。
鸿蒙5终端数量破千万
鸿蒙5.0正式采用了全栈自主的单框架架构,从内核、文件系统到编译器、SDK与开发工具链全面升级。随着今年多款新机型搭载鸿蒙5.0上市,搭载鸿蒙5.0的终端数量在短时间内突破一千万,被视为鸿蒙生态进阶的关键分水岭。
“我们突破1000万台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后面我们还要发展的更好,还需要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来攻坚。”余承东说道。
这一节点不仅是用户数量的突破,更意味着开发者开始有了规模化的应用落地基础。从手机、到平板、再到电脑,鸿蒙的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可以运行在多场景的终端设备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和考验。对大公司而言,要开发一个操作系统并不难,但是建立生态、走向商用,绝非易事。从黑莓、诺基亚到三星,都未掀起波澜,甚至铩羽而归。
余承东也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冒险,但是没必要躲避,“因为华为有很强的研发投入,比如从操作系统内核进行创新。微内核的架构支持了形式化验证,有了更高的安全性,我们敢于使用新技术,能跨越一代来做操作系统。”
谈及研发,余承东透露:“费用非常高,每年可能都超过一万多人在研发,持续六年了,有几百亿元的研发费用投进去,投入巨大,我们开发的代码已经有1.3亿行。”
可见,鸿蒙的推进是一项长期工程,而非短期市场行为。为推动生态,华为在早期,依靠高频版本更新快速改进功能,同时通过用户补贴和开发者激励,吸引更多用户体验、更多开发者投身鸿蒙应用开发。
例如,用户端提供红包补贴,开发侧则投入了近百亿等效的资金、人力等支持。通过资金与资源的集中投入,华为希望尽快完成从“可用”到“好用”的过渡。
对话中,余承东还提到鸿蒙在行业场景的拓展,包括矿山设备(矿鸿)、教育医疗设备等。这意味着鸿蒙的应用不只局限于手机,还将在更多专业场景发挥作用。长期来看,统一操作系统栈或将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的开发与部署模式。
余承东表示,iOS和安卓积累了数十万应用,历经二十年才形成生态。鸿蒙单框架需要所有应用迁移甚至重写,工作量巨大,外界普遍质疑能否成功。今年三月,他决定让折叠屏新品Pura X首发鸿蒙5.0,不再依赖安卓。虽然初期功能不全引来抱怨,但随着迭代优化,体验逐渐改善。这是一场高风险的冒险,也是生态建设的最大挑战。
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在节目中指出,历史上的操作系统都有一条“微笑曲线”,都要经历从一开始对它无感,到痛苦,再到微笑曲线形成的过程,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痛苦的过程正在迎来回报。
鸿蒙体验已体验穿越曲线底部,正在加速提升。另一方面,鸿蒙正在开展操作系统与应用生态史上最大规模的联合创新,共同驱动生态向上成长。
生态应用加速适配
在生态建设层面,腾讯、阿里与铁路12306作为代表性应用企业在对话中表示,将持续支持鸿蒙适配与应用落地。
腾讯集团鸿蒙产品研发代表刘纳宇谈道:“刚刚切换到了鸿蒙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首先是未知,第二是即便开始做,可能短期之内用户量有限。而华为做的事情是我们认可的事情,比如保障底层安全,是科技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命题,腾讯愿意投入到鸿蒙的研发中,再者华为也会有投入度和产出的预期。有这么大的土壤和用户需求,我们有决心和鸿蒙一起共建生态。”
“我们在开始使用鸿蒙时候也有迟疑,”阿里集团淘天鸿蒙合作代表儒轩说道,“因为系统新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它未来能走多远,我们投入了一百多人的团队,从商业平衡角度可能有一定迟疑。但是随着跟鸿蒙不断沟通,我看到他们的决心,引起我们的共振,让我们也更有决心去投入这件事。我们也把它做一个长期的投入,一起提升用户体验。”
他还透露:“目前对鸿蒙的适配度已经达到了92%以上,估计到9月30号,淘天集团,包括淘宝还有天猫、闲鱼1688等APP,能给做到核心链路与鸿蒙百分之百的适配。”
阿里投入了百人规模团队,并将鸿蒙视为长期平台机会。在合作过程中,阿里也提出了具体诉求,例如支付与分享等跨应用链路,希望操作系统层面能够更好支持完整的用户体验。
铁路12306作为公共服务应用,则强调加入鸿蒙生态的意义在于保障高频、刚需场景下的服务可达性,表示将与华为长期合作。
这些头部应用的深度参与,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对鸿蒙生态的信任度和使用频率。同时,华为也积极直面当前的挑战。
一方面,开发者们较为关注投入产出比问题。余承东表示,鸿蒙“听劝”,会快速改进体验。生态初期用户增长缓慢,但突破百万后很快达到千万,呈现非线性加速。他强调,未来数以亿计的智能硬件、教育、医疗甚至航天设备都可能运行鸿蒙。随着系统开源,开发者可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而鸿蒙将创造效益,支持开发者在生态中获利。
另一方面,对于功能适配完整性、用户习惯迁移等问题。余承东表示,将通过老机型分批升级、持续优化等细节体验,逐步缩短生态“补课”周期。总体来看,鸿蒙正处于大规模应用过渡的阶段,合作伙伴的集体参与与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成为推动生态稳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