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实习生欧思岐北京报道
最近有个话题越来越有意思了,为什么中国大模型大多开源,美国大模型热衷于闭源?
最大开源社区hugging Face大模型开源趋势榜单上,前10名全都是中国的开源模型。
腾讯、阿里、智谱、kimi等中国模型持续霸榜,腾讯混元刚发布的世界模型作为唯二的多模态,进入榜单前两名,模型技术报告还拿下了Hugging Face论文热榜第一。另外,腾讯最近还一口气开源了7B、4B、1.8B、0.5B等小模型,可谓是不遗余力。
但是反过来看,美国的大模型却倾向走闭源的路线。美国学者伊桑·莫里克看到Meta放弃开源AI模型转而开发闭源模型时,唏嘘不已:“美国基本退出了前沿开源大模型(LLM)的竞争。欧洲尚存一个竞争者,其余市场已几乎是中国的天下。”
为何中、美技术路线有如此的差异呢?我们和行业人士交流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技术发展阶段看,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像是正在奋力追赶的选手。开源就像大家一起拉车,能让技术快速迭代发展。作为后发者,开源可快速吸引社区开发者参与迭代,弥补单点技术不足。大家一起研究、改进,这样能加速技术进步。
第二点,市场需求上,中国企业更倾向将大模型与具体行业(比如金融、政务、制造)结合,开源可降低客户接入门槛,加速落地。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来。
但是美国企业倾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闭源模型的开发,维护壁垒,追求高利润。如OpenAI、Anthropic等公司通过闭源模型(GPT-4、Claude)直接提供API服务,形成订阅制盈利模式。闭源更能维护技术护城河,延缓竞争对手追赶,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两种道路孰优孰劣呢?
行业人士分析,美国部分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有限开源(如openai的o4 mini小模型),中国头部企业也测试闭源API,反映技术路线可能交叉。未来,开源与闭源可能会长期共存,用基础模型开源去抢占标准,加上用垂直领域闭源模型,或许会是一种长期模式。
最近李开复在深圳的一个策略会中也指出,世界大模型竞赛中只有中美两国,没有第三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键并不是OpenAI与DeepSeek孰强孰弱,也不是Deepseek追不追得上OpenAI,而是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中国领先的模型都选择了开源路线,而美国最好的模型仍在闭源。如果按照这种趋势,美国可能会不占优势。开源是中国团队做出的正确决定,顶级开源模型让中国优秀大模型能进一步普惠全球,未来会在全球大模型创新生态中带来巨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