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
日前,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启用。
截至目前,沿着前海宝安中心区5公里范围的黄金岸线,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腾讯新总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灵巧手产业园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平台次第落子,华为、腾讯、维沃通信、立讯精密、兆威机电、追觅科技等头部企业和一批机器人新锐团队相继入驻,一个集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赋能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港”已然成型,成为深圳继南山“机器人谷”后打造的又一张人工智能名片。
深圳加速布局万亿级新蓝海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近两年来AI行业内讨论热度较高的议题,被认为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方向之一。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技术迎来了新的突破。
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预计未来5年,具身智能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有望在2026年突破万亿元规模。国际知名机构高盛预测,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但同步催生高端装备、算法服务等新价值链环节,形成“技术—数据—硬件”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
今年3月,深圳率先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产业大区宝安区也将具身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初出台《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6年)》,计划到2026年引育3~5个行业龙头,建设50个以上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
数据显示,宝安区具身智能相关产业集群基础雄厚:人工智能企业突破424家,机器人重点领域企业241家,智能传感器重点领域企业215家。
华为在深加码布局具身智能
华为此次在深圳加码布局具身智能,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被视为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生态赋能”模式的关键落子。
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丁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华为在智能汽车行业的生态赋能模式,凭借其在5G、大模型、云计算和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将为具身智能领域构建强大的技术底座,助力深圳打造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标杆。
丁昊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一个代表,尽管这一赛道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可以确定的是,华为的加入已成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拐点。“华为入局具身智能,有望加速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实现‘0’到‘1’突破,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整合,做到降本增效。”他指出,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在家庭、工业、物流等领域大规模普及,尤其是在工业场景中替代重复性劳动环节,提升效率。
在资本市场上,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产业也在成为投资领域的新宠。据CVSource统计,2025年3月至今,国内具身智能(本体研发相关)赛道发生的融资事件达到了101起。其中,包括它石智航(TARS)、帕西尼感知科技(PaXiniTech)、银河通用等企业,拿下亿元级别规模以上的融资有35起,纪录不断被刷新。
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已然贯通
“宝安具备将具身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认为,区内强大的硬件基础,叠加华为的技术赋能与前海的政策优势,正吸引具身智能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此次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宝安启用,以及即将启用的腾讯企鹅岛,都将催化这一进程。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沿着前海宝安中心区海岸线,方圆5公里内,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平台集群:华为云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腾讯新总部、灵巧手产业园、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在此汇聚。
产业生态亦高度成熟:腾讯、维沃通信、立讯精密等巨头进驻;兆威机电、道通科技、利和兴、华龙讯达等本土零部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核心支撑;亿嘉和、追觅(奇点工场)、银河通用等来自长三角、京津冀的新锐力量亦纷纷落子。一条涵盖上游核心技术与组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场景应用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已然贯通。
继南山“机器人谷”之后,一个以具身智能为核心,汇聚研发、数据、人才、资本与公共服务等全要素的创新高地——“具身智能港”,正在宝安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