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显示,杭州市数字经济局就《支持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支持类脑产业创新研发”“支持类脑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类脑智能产业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支持措施。
类脑智能是模拟生物脑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的机器智能,其具备人脑的优势,能够低能耗地实现大规模智能计算,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基于类脑智能的战略核心地位,国务院早在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中便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在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此后,相关专项政策渐次落地。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脑机接口领域,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
同时,多地也进行了针对性部署。除杭州外,今年年初,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实现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在医疗、康养、工业、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表示,类脑智能目前仍处于科学探索加工程验证的早期阶段,政策的支持不仅可以在资金端降低企业的研发不确定性,还能在标准制定和伦理规范上建立公共底座。此外,各地通过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从0到1”搭建桥梁。
在政策的引领下,多家上市公司抢滩布局类脑智能赛道,其中既包括拥有深厚技术积累的综合性科技大厂,也包括深耕特定领域的跨界龙头。
今年3月份,科技巨头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控股”)旗下的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获得“基于脑机接口的运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专利授权,腾讯控股在脑机接口和运动控制领域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民营医疗龙头创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医疗”)则通过参股杭州博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涉足脑机接口领域。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今年4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博灵脑机B端产品已正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C端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预计于2025年陆续上市销售。
除了上市公司外,部分创新型企业也是类脑智能赛道的重要参与者,“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深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现已在脑机接口领域获得400余项专利,其中核心发明专利220余项,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并购等方式快速推进类脑智能业务发展。垂类深耕者则可以在特定领域精耕细作,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大厂可以与垂类深耕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前者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后者贡献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双方还可以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共享数据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互利共赢。”江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