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AI热浪滚滚,具身智能强势登上时代舞台,机器人产业成为政策、资金、市场的三重焦点。就在不久前,英伟达CEO黄仁勋来京出席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并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具身智能”将成为AI发展的下一阶段——从理解语言到理解物理世界,真正有能力“行动”的AI系统才是未来的大方向。
这场演讲不仅强化了全球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也为产业链上的中国企业释放出强烈信号:这场技术革命已经不是“是否来临”的问题,而是“谁能率先落地”的竞赛。但在这波趋势中,真正能把机器人从“科研模型”变成“商业产品”的公司凤毛麟角,背后能看得准、投得早、真正推动场景落地的投资机构更是稀缺。相比炒热点,更难的是:看得早、投得准、落得下。
在这条通往机器人时代的赛道上,首程控股(00697.HK)正在跑出一条独特路径:从设立产业基金,到精准捕捉具身智能核心玩家,再到推进场景落地、实现投资回报,其“资本+产业+政策”三位一体的打法,为当前的港股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一、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起笔:产业基金不是讲故事,而是定方向
2023年底,北京市政府发起设立“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由京国瑞与首程控股旗下首程资本联合管理,总规模100亿元,重点围绕“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等关键方向进行布局。
首程控股并不是“名义参股”,而是作为主力管理方与实际出资人深度参与,从政策设计、项目遴选、到后续孵化、资本联动,形成了产业基金真正该有的“赋能闭环”。
这类角色对很多传统上市公司而言几乎不可能胜任:既要懂技术趋势,又要有市场资源,还要能协调政企关系。而首程过去在基础设施、城市资产、园区REITs等领域的积累,恰好为其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提供了场景支撑与资金抓手。
二、精准投出核心玩家,证明不是“盲打风口”
产业基金最怕“撒胡椒面式”投资,但首程用实打实的项目证明:他们不是只看PPT的资本。基金成立一年多以来,首程先后参与投资了数十家头部机器人企业:
宇树科技:国产双足/四足机器人领军企业,核心技术自研,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巡检、教育、特种作业等领域,估值迅速抬升,成为具身智能产业中少有的明星公司;星海图: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其EFM基础模型和开发者生态备受资本关注,2025年6月刚完成由美团、今日资本领投的A4+A5轮融资;松延动力:专注机器人关节驱动模组,作为核心零部件提供商,是国产机器人产业链“卡脖子”环节的补位者。这三家企业分属不同环节,覆盖了从“形态平台”到“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路径,显示出首程对行业理解的深度。
而更重要的是,这不是“财务投资”,而是基于“基金+场景+政策”的长期协同:未来这些机器人产品可望在首程控股旗下的产业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中率先试点落地,实现从投后管理到产业导入的“闭环价值”。
三、机器人投资的下一阶段:从投得准,到用得起
机器人行业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站在交付元年的门槛上。正如黄仁勋所言:“机器人系统将是AI的下一个浪潮。”但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谁先喊出口号,而是谁能把机器人真正用起来、用得起、用得稳。
这正是首程控股的优势所在。过去十年,公司在城市更新、智慧出行、REITs布局、园区管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真实场景,拥有落地机器人业务的天然基础。与其说首程是在投资机器人,不如说是在提前布局自身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技术成熟与政策推动,机器人产品将在巡检、仓储、楼宇、商办场景率先实现商用。作为拥有自有物业、合作园区、政府资源的运营平台,首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推动试点和采购,用真实使用反馈反哺投资决策,形成产业投资最难得的“闭环闭环”。
四、从港股视角看:产业+资本双轮驱动,估值严重错配
目前市场对机器人题材关注热烈,但很多仍处于讲概念阶段,真正能将投资转化为业绩预期的上市公司并不多。
对比来看,首程控股一方面具备大量优质资产:产业园区、REITs投资、城市停车平台等提供稳定现金流与分红能力;另一方面,其作为机器人投资平台的角色日益明确,已通过实际出手形成资产储备与潜在退出路径。这在港股是极为稀缺的“价值+成长”双重逻辑公司。
而目前公司市值仅百亿港元出头,远低于其所持资产和产业潜力的重估值。随着机器人项目陆续进入落地期,基金估值提升、潜在退出通道打通、与主业协同的价值释放,都有望推动市场重新认识这家“披着基础设施外衣的硬核科技投资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