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有望成为机器人产业“交付元年”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成为AI落地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人形、特种、医疗等多类机器人逐步从样机展示走向小规模出货,产业进入以交付为核心的新阶段。机器人行业的重点正从产品研发转向交付能力的比拼。部分头部企业已实现千台级出货,行业正在迎来实质性拐点。
谈及行业未来趋势,叶芊表示,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从“产品驱动”向“交付驱动”的关键转型,谁能率先完成场景验证与成本控制,“谁交付得好、交付得快”,谁就有机会建立更强的市场壁垒与现金流能力。只要有企业在持续交付、不断采集数据和优化模型,这个行业就始终具有活力和前景。
“机器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有些相似。”叶芊认为,两者均由技术驱动起步,经历资本催化与技术沉淀阶段,最后再进入“比交付、拼成本”的商业化冲刺期,从技术起步逐步走向应用渗透,都需要较长周期的投入和验证。
不过,二者也存在着些许不同。叶芊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条更长,其覆盖的门类更广,由电池的硬件迭代催动的三电发展从而带动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变革,而机器人产业链的环节会更加整块,硬件整体链条相对较短,硬件更加成熟,其传导速度也会更快,但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由本轮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大模型及端侧算力的迭代是推动本轮机器人产业变革的核心。
产业需要更强的交付集成与场景适配能力
当前,机器人产业部分不太依赖具身智能的下游场景如科研开发、展览展示等场景订单量快速增长,正带动本体企业爆单。
“订单的增长说明产业落地正在加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机器人本体、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产能、稳定性、寿命等方面的供应瓶颈。”叶芊认为,这一趋势反映出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原型研发向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关键转折点,谁能更快更好的迭代产品,形成场景-硬件-算法的业务飞轮,谁就有望率先打通出货通道,保持领先地位。
据介绍,首程的机器人产业投资策略主要聚焦四个方向:一是围绕掌握本体与核心技术的“链主企业”加大投入;二是围绕链主企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等;三是解决具体、特定问题的垂类应用机器人;四是支持具备场景适配能力的集成商和二次开发团队,推动机器人产品顺利落地,整体布局重点在于产业链中具备长期价值与实际交付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机器人产品进入实际部署阶段,产业需要更强的交付集成与场景适配能力。叶芊表示,现阶段机器人本体买过来后,还做不到直接在工业场景、能源场景中开箱即用,这是因为基座模型的泛化性和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做不到Zero-shot(零样本学习),尚需要配合后训练等对齐的过程。他还透露,目前首程也在关注能够推动二次开发、提升交付效率的集成商团队,主动参与集成与交付层的合作。
生态建设方面,首程通过“资金+资源+场景”的方式,参与企业从产品出货到场景验证的全过程,构建了区别于大模型平台企业的赋能模式。叶芊表示,一方面,首程通过旗下机器人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提供交付所需的订单转化与资金工具;另一方面,借助自有运营资产,在园区、停车场、医院等场景中协助企业快速部署并采集反馈数据,完成场景数据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