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层面看,不确定性依然是主基调。但复星因为有着全球产业的深度运营能力,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的不确定风险。聚焦国内,我们感受到经济复苏的‘脉搏’在不断增强。”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表示,复星的健康、快乐、富足等板块,在消费回暖和创新产品的带动下,都感受到了明显的“暖意”。
复星,这家聚焦健康、快乐、富足等家庭消费主业的大型民企,正在以其独有的节奏和步伐前进。今年上半年,复星总收入达872.8亿元,产业运营利润达31.5亿元,归母净利润达6.6亿元。其中,复星旗下复星医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6%,复星旅文收入创历史新高。
这些数据背后,是复星战略转型与组织进化的持续落地。徐晓亮认为,复星不再追求规模的盲目扩张,而是要“瘦身健体、拥轻合重、攻守平衡”,坚定聚焦主业,围绕优势产业去发展,在具备长期价值的领域不断突破。
“复星不会为退而退”
“‘瘦身健体’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中长期的战略。”徐晓亮表示。
这不是一句口号。过去几年,复星持续退出非核心资产,聚焦家庭消费主业,2025年上半年动作频频。今年6月,复星完成德国私人银行HAL(6.7亿欧元)的出售,保留其间接持有的HAFS所有股份,进一步拓展资产服务业务,专注轻资产运营;今年3月,复星实现和睦家的完整退出,助力复星医药轻装上阵,进一步聚焦创新药、高值医疗器械等核心业务的发展。
“瘦身健体”战略究竟该如何持续性推进?对此,徐晓亮的思路十分清晰。“排在复星十二字方针最首位的‘瘦身健体’,我们既然提出来,肯定是坚持要做的。”徐晓亮话锋一转,“但它不能是平均主义,我们不是每个月都要有量化的任务表,有些资产退出是可以很快,但有些需要有谈的周期。”
徐晓亮进一步表示,另一方面,复星不会为退而退,不会在某个时间点搞所谓的“甩卖”,这不是复星的风格。
复星“瘦身健体”的背后,是一套清晰的产业标签系统。徐晓亮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复星已衍生出一套“红黄绿灯”机制,根据业务是否“To C”、是否围绕家庭消费等主业板块、是否盈利、是否持续分红等维度进行评估,不符合标准的资产将被优先退出。
这种策略,或将在不久的将来带来实质性的财务优化。复星目前提出“双百亿”目标:经营性利润和自有现金流均要达到100亿元,并稳定在这一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复星构建了相应的模型。例如,在100亿元经营性利润目标下,将有70亿元来自四大核心子公司(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葡萄牙保险、复星旅文)。
“‘双百亿’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徐晓亮说,“我们更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复星多年产业布局在未来所能达到的成果,更希望看到复星在创新药、文旅运营等具备长期价值的领域不断突破核心能力。”
打磨好轻资产运营这把“金刚钻”
当前,复星正在从“重资产持有者”转向“轻资产运营者”,这一转变被徐晓亮称为“拥轻合重”。
“作为复星的另一大核心战略,‘拥轻合重’的本质是加强和海内外不同资本的合作,提高轻资产运营能力,以轻撬重。”徐晓亮直言,复星的“金刚钻”是运营能力、IP整合与全球化资源嫁接。
作为复星旅文轻资产能力对外输出的重要里程碑,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今年6月,该项目正式开工,由太仓市出资打造,复星旅文负责运营管理。
徐晓亮表示:“政府投资具备资金成本优势,复星具备运营的管理优势,双方很好地实现了双赢。”
对于退市后继续推进轻资产模式转型的复星旅文而言,其围绕这一理念已明确聚焦度假战略,并将口号改为“度假让生活更美好”。徐晓亮表示,全球旅游正从观光转向度假,复星手握Club Med这一75年历史的度假品牌,具备极强的品牌定价权和客户忠诚度。
在中国市场,Club Med推出“城市度假”与“城市群度假”两条新产品线,分别对应“白日方舟”与“邻境”品牌,适应中国消费者“轻度假、微度假”的需求。“我们不做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只做度假类,该减的都减掉。”徐晓亮强调,复星旅文正在彻底聚焦,退出与度假无关的业务,包括景区建设、托管服务等。
在生物医药领域,类似的模式还在重庆、深圳、河南等地复制。据介绍,今年4月,由复健资本管理的河南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基金总规模25亿元,未来将重点投向创新药、器械、高端医用耗材等领域。
“All in”AI应用
“今年上半年有两个案例比较有意思,复星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私有化退市,复星旅文退市成功,复宏汉霖退市没成功。但我觉得都挺好,复星旅文退市后将继续专注于产品创新、IP运营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退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进。而没退市成功的复宏汉霖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徐晓亮认为,复星“攻守平衡”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有进有退、有攻有守,即守住运营底盘,攻坚高价值项目。
事实上,复星“攻守平衡”的智慧,也体现在复星对人工智能(AI)的态度上。
“我们内部现在不‘拥抱’了,我们叫‘All in AI’。”徐晓亮说,“AI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对企业而言,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至于如何去做这道题,复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谈及如何定义“All in AI”,“首先,复星不是简简单单把钱投进去就结束,而是从思想、到业务、到组织的全方位‘All in’;其次,明确来讲,复星真正‘All in’的是AI应用,我们不做大模型的开发者,而做行业领先的AI应用者。简单来说,我们‘不造轮子’,而是要‘会用车’。”徐晓亮说。
徐晓亮将AI应用比喻成“两座山”:一是“业务+AI”,二是“AI+业务”。所谓“业务+AI”,就像在一栋建好的大楼里,给房间装上智能开关,它能提升局部效率,比如让灯亮得更快,但这栋楼的结构、功能、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复星要做的是‘AI+业务’,就像盖房子,要从地基开始,把‘AI材料’注入进去,重构底层架构,重新审视并梳理每一个核心业务流程。”徐晓亮坦言,目前复星还处于“业务+AI”这一阶段,正努力向“AI+业务”迈进。
“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残酷的‘三十定律’,即一款新药诞生平均需要耗费10年时间,投入数十亿元,最终成功率却不足10%。”徐晓亮表示,复星医药洞察到了AI在医药研发领域的巨大潜力,用AI应用来助力决策支持,打造行业首个AI决策智能体平台PharmAID,能为研发输出可量化的决策报告,例如临床实验前,精准的病人选择、最佳药物剂量以及最合理的组合疗法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复星未来还要进一步向“AI+业务”转变。“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组织,核心是要有AI领导力,也即领导AI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星希望,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站在时代的红利上,与AI共舞。”徐晓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