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26日电(记者王鹤)“只有具备强大制造能力,对人工智能未来科技全面布局,具有强大科技属性的汽车公司才能生存,走向未来。”在近日举办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上半年业绩会上,管理层释放出公司发展方向的重要信号。
吉利正在全方位构建未来汽车科技生态。日前,吉利发布了基于5层AI座舱原生架构打造的新一代AI座舱操作系统,以及全球首个可大规模上车的超拟人情感智能体Eva。通过统一的AI OS架构、统一的AI Agent、统一的用户ID,实现AI座舱全功能覆盖。
在辅助驾驶领域,吉利同样下重注布局,由吉利汽车、千里科技、路特斯等多家企业共同设立的重庆千里智驾科技有限公司,已构建出吉利的辅助驾驶体系,这一体系正在蓄势,目标是超越华为“引望”公司。
AI重构辅助驾驶底层逻辑
电动化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智能化则是下半场,其中智能辅助驾驶是各车企当下的竞争焦点。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业绩说明会上指出,基于“感知-规控-决策”链式逻辑的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在面对复杂道路场景时存在响应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匝道、多车道变道等场景下,系统的决策能力与人类驾驶员仍存在差距。
针对这些痛点,吉利选择与千里科技深度协同的技术路线。双方合作开发的“One Model”,即一个大模型解决方案,采用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架构,通过先进的AI算法模型取代传统的算法和人工编写规则,实现技术路径的根本性变革。这种架构变革使得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处理长尾场景,提升系统的泛化能力。
在技术方面,吉利汽车7月发布了最新技术架构,包括云端WM世界模型、基座大模型、车端多模态VLA大模型,以及端到端安全对抗大模型,通过这些大模型,吉利将构建出云端和车端协同的闭环系统——在云端训练AI、车端校验AI,使得整个系统具备持续进化能力。
淦家阅表示:“未来新能源转型最主要的是智能电动化的转型,智能化是基础,必须要具备技术先进性、技术主动性和规模化经济性。”吉利的战略布局,同时满足了这三个关键要素。
体系能力构建:以算力+模型+数据形成融合优势
吉利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布局体现了系统化思维,通过构建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具备23.5EFLOPS的算力,这一规模在国内整车企业中居于领先地位。该算力平台采用异构计算架构,支持多种深度学习框架,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据统计,该平台目前日均处理数据量超过20PB,模型训练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
在算法方面,吉利将阶跃多模态大模型与星睿大模型进行融合创新,开发出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算法体系。该体系具备多模态感知、预测、决策一体化能力,在复杂天气条件下的感知精度方面,相比传统方案有明显提升。
在数据层面,吉利已积累10T的token数据、40B的汽车领域垂类数据,为大模型训练准备了核心“燃料”,大幅提升大模型认知能力的上限。
吉利在辅助驾驶体系标准化方面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淦家阅透露:“吉利2023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统一硬件,在AI加持下,形成了统一的接口。”目前,已实现从硬件预控、接口到辅助驾驶体系的全面统一,旗下品牌均被纳入“千里浩瀚”框架,形成“一盘棋”的规模化优势。
全域AI布局逐步进入收获期目标直指超越“引望”
在业绩会上,管理层表示,吉利正在通过全域AI战略布局,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淦家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是围绕AI智能化展开的。吉利早在2021年就开始“智能吉利2025”战略布局。当时打造的“一网三体系”和“智能科技生态网”,如今已经进入收获期,为吉利如今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基础。
技术成果正在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据悉,吉利最新发布的世界模型、基座大模型及端到端安全对抗模型将在下半年逐步搭载到部分车型上。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实现“场景自生成、能力自进化”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大幅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至此,吉利已经实现了对AI技术的全域布局。从GEA智能新能源架构、雷神EM-i超级电混、星睿AI云动力到AI银河精灵,AI技术已经渗透至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路环节,实现生态系统的协同优化。
在商业落地方面,吉利创新的五大层级辅助驾驶阶梯方案提供了行业独特的灵活性。
“我们将聚焦一套技术路线的方案,根据不同的硬件算力的大小,来部署不同层级的功能方案。”淦家阅表示,这种策略既保证了技术路线的统一,又满足了不同价位车型的需求。
作为整车企业,吉利能够实现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的垂直整合,通过“自主可控+规模化落地”路径实现性能优化和成本控制。
吉利方面介绍,下一步,将打造“快交互+深思考”的技术架构,使AI从执行工具进化为能处理复杂事务的智能管家。届时,吉利的每一款汽车都将成为一个实体连接点,帮助用户连通AI宇宙。
吉利管理层表示,未来将以战略定力和前瞻视野,发挥体系化协同的竞争优势,加速AI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成为具备强大智能制造能力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