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科集团低价收购高鸿智联的核心动因与操作路径
一、交易概况:显著偏离市场的低价收购
2022年,中信科集团分两次以合计6.09亿元收购高鸿智联100%股权,该标的评估值为16.45亿元,而同期行业可比公司东软睿驰估值超50亿元。
交易存在三方面异常:

二、操作手法:系统性利益输送链条
中信科集团通过"造假-挪用-收购"闭环完成资产转移:
资金循环设计
高鸿股份欺诈发行资金→通过南京庆亚等壳公司虚假贸易流转→最终注入收购交易。监管查明,12.5亿元募资中8.92亿元被挪用,其中1.49亿元以"智能化仓储项目"名义直接占用。
估值操纵策略
中信科集团对高鸿股份的绝对控制权策略:
中信科集团虽仅持股高鸿股份12.86%,但通过董事会7席占4席(包括董事长付景林)实施绝对控制,强制通过收购方案。

三、深层动机:五位一体的利益格局
业绩造假
前董事长童国华(2018-2021年在任)业绩造假,通过剥离优质资产提升集团报表质量,将亏损业务留在上市公司。
战略资源独占
收购后更名"中信科智联",整合车联网专利与5G业务协同,承接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2024年设备出货量全国第一。
法律风险隔离
高鸿股份因财务造假退市后,中信科集团通过破产重整切割债务,而核心资产已转移至集团体系。
估值套利空间
低价收购的高鸿智联在集团体系内估值三年增长300%,而*ST高鸿同期市值蒸发90%。
同业竞争消除
为旗下信科移动(688387)和未来中信科智联IPO扫清障碍。

四、法律争议与投资者维权
监管处罚
2025年8月证监会认定交易存在三大违规:程序缺陷、估值失真、资金来源违法,对高鸿股份罚款1.6亿元,但中信科集团尚未被追责。

刑事风险
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可能涉及《刑法》第169条背信罪及第191条洗钱罪。
投资者索赔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启动特别代表人诉讼,预计索赔超30亿元。
受骗受害投资者呼吁集体维权:"五万多中小投资者应团结投诉"。
当前中信科集团董事长何书平(2025年3月上任)未直接参与收购决策,主要处理退市后续事宜。
该案例暴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形式合规、实质掏空"的治理缺陷,未来需关注高鸿智联独立上市进展及司法追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