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核心逻辑聚焦捷佳伟创铈掺杂氧化铟(ICO)薄膜技术 —— 该技术突破传统 TCO 薄膜 “电子迁移率 - 厚度强关联” 限制,铟用量降低 30% 且兼容光伏、柔性显示等多场景,成为继钙钛矿设备后的第二增长曲线;叠加钙钛矿设备(技术迭代 + 全球扩产)、半导体先进制程设备(国产替代 + 客户突破),共同推动公司业绩从 “稳步增长” 转向 “加速爆发”。
2025 年(TCO 嵌入设备初显效):总营收 210 亿元(同比 + 11.2%),钙钛矿设备营收 28 亿元(同比 + 366.7%),TCO 材料起步达 5 亿元;净利润 40.63 亿元,每股收益(EPS)11.68 元(同比 + 20.5%);参考 TCO 技术溢价与钙钛矿启动期特性,给予 35-40 倍动态 PE,对应估值 408.8-467.2 元 / 股。
2026 年(TCO 材料规模化):总营收 280 亿元(同比 + 33.3%),TCO 材料爆发至 32 亿元(同比 + 540%);净利润 58.8 亿元,EPS16.91 元(同比 + 44.8%);受益 TCO 业务高增长,给予 40-45 倍 PE,对应估值 676.4-760.95 元 / 股。
2027 年(TCO 材料成支柱):总营收 360 亿元(同比 + 28.6%),TCO 材料营收 80 亿元(同比 + 150%);净利润 79.11 亿元,EPS22.75 元(同比 + 34.5%);业务结构优化下给予 38-43 倍 PE,对应估值 864.5-978.25 元 / 股。
2028 年(TCO 跨领域突破):总营收 480 亿元(同比 + 33.3%),TCO 材料登顶第一业务(140 亿元,同比 + 75%);净利润 107.64 亿元,EPS30.95 元(同比 + 36.1%);规模效应显现给予 35-40 倍 PE,对应估值 1083.25-1238 元 / 股。
2029 年(多业务协同):总营收 600 亿元(同比 + 25%),钙钛矿叠层设备交付;净利润 132.75 亿元,EPS38.17 元(同比 + 23.3%);业绩增长常态化给予 32-37 倍 PE,对应估值 1221.44-1412.29 元 / 股。
核心结论:TCO 技术 5 年净利润复合增速 117%,钙钛矿设备、TCO 材料、半导体设备三轮爆发驱动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速 27.5%,估值随业务升级稳步抬升,公司从光伏设备龙头升级为 “光电子 + 半导体” 多领域平台型企业。
一、估值核心逻辑:TCO 技术锚定增长,三大产品打开估值空间
估值核心锚点为铈掺杂氧化铟(ICO)薄膜技术的差异化价值:该技术突破传统 TCO 薄膜性能限制(50nm 厚度下迁移率 85cm/(Vs)),实现铟用量降 30%,且兼容光伏、柔性显示、智能穿戴多场景,既为现有设备赋能(新增 15% 溢价),又开辟独立材料业务,成为继钙钛矿设备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业绩增长依托三大爆发式产品:1)钙钛矿设备(2025-2028 年营收复合增速 108%),受益全球扩产与 TCO 设备协同;2)TCO 薄膜材料(2026-2029 年复合增速 102%),从光伏向多领域渗透;3)半导体设备(2027-2029 年复合增速 58%),国产替代突破高端制程。三者驱动公司从 “光伏设备龙头” 升级为 “光电子 + 半导体平台型企业”,业绩与估值同步重构。
二、估值方法与可比公司 PE 中枢
采用动态市盈率(PE)估值法,以每年每股收益(EPS)为核心,结合业务结构变化匹配估值倍数。选取 2025 年 9 月最新可比公司 PE 为基准,分业务板块设定估值逻辑:
光伏设备(含钙钛矿):先导智能(53.57 倍)、迈为股份(32.38 倍),高增长阶段(钙钛矿启动期)加 20%-30% 溢价;
TCO 薄膜材料:微导纳米(58 倍)、拉普拉斯(24.33 倍),取细分龙头均值加 15% 跨领域溢价;
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43.95 倍)、中微公司(100.76 倍),按制程突破进度(14nm→5nm)逐步提升溢价。
分年度 PE 倍数设定依据业务成熟度:2025 年(TCO 嵌入期)60 倍→2026 年(TCO 爆发初期)70 倍→2027 年(TCO 支柱期)65 倍→2028 年(半导体突破期)60 倍→2029 年(多业务协同期)55 倍,整体随业务规模扩大温和收敛,但始终高于传统光伏设备估值。
三、2025-2029 年分年度估值测算
1. 2025 年:TCO 嵌入初显效,钙钛矿启动
核心业务支撑:光伏设备(191 亿元,含 TCO 镀膜集成)占比 90.9%,钙钛矿设备同比增 366.7%(28 亿元),TCO 材料起步(5 亿元,毛利率 48%);
EPS:11.68 元 / 股(净利润 40.63 亿元 ÷ 总股本 3.4777136 亿股);
PE 设定:60 倍(参考先导智能 53.57 倍加钙钛矿设备启动溢价,TCO 技术验证期给予适度估值);
每股价格:11.68 元 ×60=700.8 元;
估值逻辑:TCO 模块为 TOPCon/BC 设备新增 15 亿元营收,钙钛矿设备通过中试验证,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估值反映技术突破的初期价值。
2. 2026 年:TCO 材料规模化,钙钛矿加速
核心业务支撑:TCO 材料爆发(32 亿元,同比增 540%),钙钛矿设备 40 亿元(TCO 磁控溅射机占比 40%),海外业务占比升至 25%;
EPS:16.91 元 / 股(净利润 58.8 亿元 ÷3.4777136 亿股);
PE 设定:70 倍(参考微导纳米 58 倍加 TCO 材料跨领域溢价,业务从设备向材料延伸打开估值边界);
每股价格:16.91 元 ×70=1183.7 元;
估值逻辑:TCO 材料进入光伏 + 柔性显示双市场,毛利率维持 45%,成为第二大营收板块,高增长属性支撑估值溢价提升。
3. 2027 年:TCO 成支柱,钙钛矿登顶
核心业务支撑:TCO 材料 80 亿元(占比 22.2%,同比增 150%),钙钛矿设备 78 亿元(市占率 40%),半导体设备进入台积电供应链;
EPS:22.75 元 / 股(净利润 79.11 亿元 ÷3.4777136 亿股);
PE 设定:65 倍(TCO 业务贡献 42% 净利润,钙钛矿市占率稳定,估值略降但仍高于行业均值,反映业务支柱地位);
每股价格:22.75 元 ×65=1478.75 元;
估值逻辑:TCO 材料跨领域至智能穿戴,钙钛矿设备与材料绑定销售成主流,业务结构从 “设备单驱” 转向 “设备 + 材料双驱”,估值韧性增强。
4. 2028 年:TCO 跨领域突破,半导体爆发
核心业务支撑:TCO 材料 140 亿元(占比 29.2%,成第一大业务),钙钛矿设备 160 亿元(同比增 105.1%),半导体 5nm 刻蚀机进入三星供应链;
EPS:30.95 元 / 股(净利润 107.64 亿元 ÷3.4777136 亿股);
PE 设定:60 倍(半导体设备贡献 10.4% 营收,新增高端制造估值因子,抵消 TCO 增速边际放缓影响);
每股价格:30.95 元 ×60=1857 元;
估值逻辑:TCO 覆盖光伏 / 显示 / 穿戴三领域,半导体设备突破 5nm 制程,公司从 “光伏 + 材料” 拓展至 “半导体”,估值维度扩容。
5. 2029 年:多业务协同,增长常态化
核心业务支撑:TCO 材料 180 亿元(新增车载显示),钙钛矿叠层设备交付(占钙钛矿营收 30%),海外业务覆盖 30 国;
EPS:38.17 元 / 股(净利润 132.75 亿元 ÷3.4777136 亿股);
PE 设定:55 倍(多业务进入稳定增长期,估值向平台型企业收敛,仍高于传统设备商 15%-20%);
每股价格:38.17 元 ×55=2109.35 元;
估值逻辑:TCO、钙钛矿、半导体业务协同发力,净利润复合增速 27.5%,估值反映 “多领域平台” 的长期价值,而非单一业务周期波动。
四、估值合理性验证
增速与 PE 匹配:2025-2029 年 EPS 复合增速 27.5%,PE 从 60 倍降至 55 倍,年降幅仅 1.9%,增速与估值剪刀差形成安全垫 —— 如 2026 年 EPS 增速 44.8%,PE70 倍仍低于中微公司(100.76 倍),反映估值未过度透支;
同业对比:2026 年 TCO 材料业务 PE70 倍,高于微导纳米(58 倍)19%,对应其 45% 的毛利率(高于微导纳米设备业务毛利率 8-10 个百分点),溢价合理;2028 年半导体业务加持下 PE60 倍,低于中微公司(100.76 倍)40%,符合公司半导体业务尚处成长期的定位;
业务结构支撑:高毛利业务(TCO 材料 48%-38%、钙钛矿设备 40%)营收占比从 2025 年 15.7% 升至 2029 年 67.3%,拉动综合毛利率从 30.2% 升至 34.2%,为估值维持高位提供盈利基础。
五、风险因素与估值弹性
1. 下行风险
技术替代:若 AZO 薄膜技术突破分流 TCO 需求,2029 年 TCO 材料营收或降 20%,EPS 降至 32.45 元,PE 下修至 50 倍,对应股价 1622.5 元(较基准降 23.1%);
钙钛矿扩产不及:全球钙钛矿产能若低于预期 30%,2028 年钙钛矿设备营收降至 112 亿元,EPS 降至 26.11 元,PE 降至 55 倍,对应股价 1436.05 元(较基准降 22.6%);
半导体验证延迟:5nm 刻蚀机若晚 1 年落地,2028 年半导体营收降至 20 亿元,EPS 降至 28.08 元,PE 降至 58 倍,对应股价 1628.64 元(较基准降 12.3%)。
2. 上行弹性
TCO 跨领域超预期:若 TCO 进入动力电池极耳领域,2029 年新增营收 50 亿元,EPS 升至 42.4 元,PE 维持 55 倍,对应股价 2332 元(较基准降 10.6%);
钙钛矿叠层设备溢价:叠层设备单 GW 价值量若高于预期 20%,2029 年钙钛矿设备营收升至 268.8 亿元,EPS 升至 41.8 元,PE 升至 58 倍,对应股价 2424.4 元(较基准降 15.0%)。
六、核心结论
2025-2029 年,捷佳伟创每股价格将从 700.8 元增长至 2109.35 元,复合增速 24.6%,估值增长源于三大核心驱动:
业绩端:EPS 从 11.68 元增至 38.17 元(复合 27.5%),TCO 技术贡献 51.5% 的净利润(2029 年),是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估值端:PE 维持 55-70 倍区间,高于传统光伏设备商 30%-70%,反映 “设备 + 材料 + 半导体” 多领域布局的估值溢价;
逻辑端:公司从 “单一设备供应商” 升级为 “光电子材料 + 高端设备平台型企业”,估值逻辑从 “周期成长” 转向 “长期价值”,抗行业波动能力显著增强。
后续需重点跟踪 TCO 材料跨领域验证进度(如车载显示、智能穿戴)、钙钛矿叠层设备交付节奏及半导体制程突破节点,动态优化估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