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面对上证报记者“自我定位是守业者还是创业者”的提问,金发科技董事、总经理吴敌如此回答。
从1993年广州一间20余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出发,到2000年营收超10亿元,再到2024年营收超600亿元,金发科技在改性塑料的主营业务大道上阔步前进,如今更是将企业目标定为“世界品牌,百年金发”,期待在新时代有更多新作为。
贴近“源头”创新
全球每生产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使用金发科技的改性塑料材料。这一成绩得益于金发科技强大的创新产品——“以塑代钢”的电池包轻量化方案,该方案可助力新能源车减轻30%的重量,提升10%的续航里程。
通过“改性”这道工序,金发科技将基础塑料变得更坚韧、更耐热、更阻燃、更美观,或者赋予其导电、抗静电、可降解等特殊能力,从而满足各种特定应用场景的苛刻要求。上述新能源车电池包产品,正是金发科技诸多改性塑料领域创新产品中的一个。
30多年来,金发科技的创新业务还从改性塑料领域,延伸至特种工程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发的产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价值量越来越高。如今更是贴近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了许多用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VR/AR和5G通信等领域的创新产品。
“以我们自主研发的LFT-PA一体化材料为例,这种材料不仅具备高强度、高模量的力学特性,而且相较于同等体积的钢材料,重量减轻了30%,成为机器人骨骼和关节等零件‘以塑代钢’的创新解决方案。”吴敌说。
数据显示,金发科技始终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的发展理念,30多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拥有超6800项专利,覆盖从阻燃材料到特种工程塑料的全技术链条。
吴敌认为,除了“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创新模式也同样重要。他喜欢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阐释公司的创新模式。“我们的‘源头’就是下游客户。”他解释,金发科技30多年来一直坚持直销模式,因为“只有贴近客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精准创新”。
为了将客户需求更好地转化为商业成果,金发科技还构建了“营销技术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市场团队捕捉到的需求信号,会快速传递给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的技术突破,也会在市场团队的推动下快速落地,“形成从需求到创新再到市场的闭环”。
保持定力深耕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金发科技基业长青、走向世界的秘诀是什么?吴敌的答案是:深耕主业,拒绝诱惑。
在吴敌看来,“深耕主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围绕主业做好“纵横两个坚持”。在纵向上,公司坚持沿着核心业务改性塑料的产业链进行拓展,向上游延伸至ABS、聚丙烯等原材料,向下游拓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医疗健康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强化中间、夯实两端”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横向上,坚持在高分子材料主航道上开拓细分赛道。
聚焦并深耕主业三十多年并非易事,各类“诱惑”层出不穷。但吴敌心中自有准则:做方向正确的事、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我们聚焦新材料主赛道,但不是所有新材料都做。”吴敌表示,技术能否突破、市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未来趋势,是衡量“做不做”的关键标准,“我们要聚焦能解决下游‘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效率、符合绿色低碳方向的高分子材料。”
同时,金发科技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在于合成、改性与应用开发。“对于超出我们核心技术能力范畴,或需要完全另起炉灶的领域,即使短期是热点,我们也会保持审慎,避免分散资源。”吴敌说。
只要长期有助于夯实主业根基,金发科技甚至愿意承受短期“阵痛”。例如,金发科技介入了改性塑料产业链上游的绿色石化板块,虽然近年来业绩承压,但吴敌认为:“从长期来看,将创新体系、机制和能力引入上游合成领域,对企业长期稳健发展而言,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
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主业,拒绝诱惑”,让金发科技在复杂环境中锻造了核心竞争力,公司连续斩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降解塑料行业十强企业等荣誉,公司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4.62%。
坚持“两化”出海
近年来,金发科技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在美国、德国、印度、马来西亚、越南、西班牙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完善本土化生产服务供应体系。
在吴敌看来,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本土化”与“全球化”并行:一方面,要招聘当地精英人才,并让他们真正理解金发科技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更贴近当地客户、精准把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很多经济领域的活动都是围绕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制造体系展开的,因此必须与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建立深入合作关系,这是融入全球产业链核心圈的关键所在。
目前,金发科技已在全球构建起完备的制造与服务网络,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扎得深、联得广,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吴敌说。
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产成品销量达23.35万吨,同比增长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