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佘凯文
你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出行方式?尤其在赶时间却被堵在路上时,想象要是直接能飞到目的地该有多好。现在,这个看似科幻的想法,曹操出行或将在不远的未来帮你实现。
9月8日,这家共享出行头部平台突然放出“天地空一体化”出行蓝图,还官宣和低空出行科技企业沃飞长空达成战略合作。
这是共享出行行业第一次明确向“地面+空中”三维模式发起冲击。
为啥曹操出行敢第一个吃螃蟹?这个“天地空模式”到底能不能落地?这些问题,既关乎一家企业的战略成败,更折共享出行行业从二维到三维转型的核心命题。
曹操出行构建“黄金三角”,“三维出行”有搞头?
现在的共享出行行业早就不是“烧钱抢用户”的阶段了。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都被困在“地面存量竞争”里。而曹操出行的“天地空模式”,就是想把一部分跨区域、长距离的出行需求“搬到空中”,既解决用户痛点,也给自己开辟新的增长赛道。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天地空模式”,不就是“自动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吗?没有这么简单。曹操出行的底气,来自于“三方协同”的闭环生态,少了任何一方,这个模式都玩不转。
首先是曹操出行作为整个生态的“主心骨”,不只是“接订单、派车辆”这么简单,而是要有整合“地面运力、用户需求、运维网络”的三大核心能力。当前,曹操出行已经在苏州、杭州开展Robotaxi试点,已累计完成超过1.5万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此外,曹操出行已于4月开始部署新一代Robotaxi,还与吉利及业务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预装专有自动驾驶组件及相关应用程序的定制车,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安全冗余,深度整合了自动派单、远程安全保障等运营能力。通过“曹操大脑”人工智能调度系统,能高效匹配用户需求和运力,这套系统未来可以同时调度Robotaxi和eVTOL。
然后是沃飞长空,作为国内最早推进eVTOL适航认证的企业之一,其AE200最大续航里程能达到200公里,巡航速度248公里/小时,刚好覆盖“城市内跨区”、“机场-市区”、“跨城市群”这类空中出行需求。且凭借拿到型号合格证(TC)与生产许可证(PC)双线认证,已在适航审定进程中保持领先。这意味着曹操出行的“天地空模式”,不用等太久就能真正落地,而不是“画饼”。
最后是时空道宇,它是整个模式的“安全靠山”。它能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定位服务,就算在隧道、高楼密集区,也能实现精准的车道级定位与追踪。未来eVTOL飞行时,这套系统能实时传输飞行器的位置、高度、速度数据,还能和地面调度中心保持稳定通信,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保证飞行安全。
这三方凑在一起,形成的是一个“需求-运力-保障”的完整闭环。
从前景来看,该模式的价值尤为显著。短期层面,能大幅提升跨节点通勤效率,并有效缓解机场、远郊产业园等关键节点的出行压力;长期来看,更能推动共享出行行业从“地面存量内卷”转向“空中增量开拓”,打破传统出行的场景局限,为行业开辟全新的增长空间,让立体出行从概念走向日常。
主导“天地空”,曹操凭什么?
基于以上逻辑,那为啥曹操出行能开辟行业先河?其它平台就不行吗?还真不行,因为曹操出行有3个“独家优势”,纯互联网平台根本抄不动。
1、背靠吉利的“先天外挂”
很多人以为曹操出行的优势是“有吉利的车”,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关键在于“生态内的技术标准统一和数据协同”。
传统的共享出行平台,要搞自动驾驶,得找外部车企买车型,再找第三方公司加装自动驾驶套件,这里面就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车企的车辆数据、自动驾驶公司的算法数据、平台的调度数据存在壁垒。比如车企不愿意开放车辆的电池状态、刹车系统数据,自动驾驶公司的算法优化又需要这些数据,最后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和车辆适配难、优化慢”。
而曹操出行不一样,它和吉利、时空道宇都属于吉利控股集团生态内企业,从一开始就能高效沟通,统一技术标准。
这种“生态内数据打通”,解决了传统供应链的“数据壁垒”问题,曹操出行天生就具备这个优势。
2、“平台+资产运营”的双技能协同
过去,大多数的共享出行平台就像是一个“中介”,仅用来连接用户和车辆,依靠算法匹配司机与乘客,通过抽取佣金盈利。但“天地空模式”需要的不只是“中介”,而是“资产运营商”。
而曹操出行正是这个“资产运营商”,就像行业都在靠砸补贴换市场时,曹操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将资源投向了定制车研发、换电站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储备等关键领域。现在曹操出行所能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打车,更有车服解决方案涵盖车辆维修、保险、能源补给等多个环节。同时,在智能换电网络方面,换电站已扩张至435座,服务自有车队及社会车辆,并形成持续性的运营收入。
这套“资产运营能力”,未来也能直接用到eVTOL上。比如eVTOL的电池需定时检测与维护,曹操出行就可以直接复用其车服解决方案中积累的经验;停机坪调度方面,曹操出行也可以迁移地面车队调度经验,融入车服全环节运营的保障思维。
而纯互联网平台只懂“派单”,这也是根本差异所在。
3、从“单点突破”到“产业生态”的升维
从当前行业实践来看,多数企业在布局低空出行或自动驾驶时,仍停留在“单点试水”的层面。原因在于,有市场的平台,没有对应技术;有技术的企业,却无法触达市场。亦或者像有的企业搞eVTOL,却找不到地面接驳的运力;有的企业搞Robotaxi,却解决不了跨区效率问题。
而曹操出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身处吉利控股集团的产业生态核心,能够直接调用生态内的全链条资源,覆盖了“出行需求、地面运力、空中运力、安全保障”全链条。
比如用户有“跨区出行”需求,曹操出行能提供“地面+空中”的方案;需要安全保障,有时空道宇的卫星技术;需要运力落地,有吉利的车辆和沃飞长空的eVTOL。这种“全链条布局”,就能极大避免“天地空一体化”后的“短板效应”。
更关键的是,这个生态还能“扩展”。未来曹操出行可能会接入更多伙伴,比如和机场合作建设换乘枢纽,和酒店合作提供“出行+住宿”套餐,甚至和物流企业合作,这种“生态扩张能力”,企业没有商业模式上的设计是无法顺畅实现的。
从长远来看,“产业生态竞争”的逻辑不仅支撑了曹操出行当前的天地空布局,更决定了其未来在立体出行领域的话语权。
顺政策、踩痛点,曹操这步迈对了
曹操出行的“天地空模式”,不光有自身优势,还刚好踩中了“政策红利”和“行业痛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4年“低空经济”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跟进,比如深圳、杭州等地已经划定了“低空飞行试验空域”,还对低空出行枢纽建设给予补贴。曹操出行和沃飞长空的合作,刚好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
从行业痛点来说,当前共享出行行业被困在“地面内卷”里,地面交通拥堵、跨区域通勤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增长的核心瓶颈。而“天地空模式”能精准解决这些痛点。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能开辟“增量市场”,且不是从别的平台抢用户,而是把“因为堵车放弃网约车”的用户拉回来,甚至吸引商务人士、赶时间的旅客等新用户群体,为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此外,曹操出行的探索还能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当前不少企业都有意布局低空出行,但在地面与空中运力协同、安全保障体系搭建、用户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缺乏经验。曹操出行通过“天地空模式”的试点,能输出调度系统搭建、运维枢纽建设、定价策略设计等实操经验,推动整个共享出行行业从“单一地面服务”向“全场景立体服务”升级,引领行业探索三维出行的新路径。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韩科就指出,在调研中发现,用户是否选择低空出行,最后一公里接驳的便利性是重要影响因素。曹操出行建立一站式地空换乘模式,能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公众对低空出行的接受度,进一步推动UAM(城市空中交通)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商业落地。
总结
当低空经济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曹操出行与沃飞长空的合作,本质是一次“顺势而为”的战略破局。它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通过“地面+空中+卫星”的协同,重构出行的效率边界与生态逻辑。
对于曹操出行而言,这是从“出行服务提供者”向“未来出行生态构建者”的转型尝试;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就是告别地面内卷、开启三维竞争的新起点。这场探索,也正在突破单个企业的范畴,成为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向更高维度发展的重要注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