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视角:“将盈利资产收回上市公司,增厚利润。”
市场反应:“复牌暴跌10.26%,单日市值蒸发约800亿。”
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688981.SH),9月9日复牌,直接给了市场一个大“惊喜”。A股股价开盘就跪了11%,最后收跌10.26%,一天之内,约800亿市值就这么没了。背后原因,是一份让老股东们炸了锅的资产收购预案:公司打算用74.2元/股的价格,增发股票把中芯北方剩下49%的股权全收了,实现100%控股。问题是,这个发行价比停牌前的114.76元,直接打了六五折,折价率高达35.3%,甚至低于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均价的80%,直接触碰了监管的底线。这么一来,老股东的权益被稀释的担忧,瞬间引爆了市场。
左手“增厚利润”,右手“股权稀释”
这笔交易的主角中芯北方,是2013年成立的12英寸晶圆代工厂,专攻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也是国家大基金一期的重点项目。别看制程“成熟”,赚钱能力可不含糊,2023年净利润5.85亿,2024年更是干到了16.82亿。按收购价算,对应的2024年PE大概11倍,比起中芯国际自己那60倍的静态PE,简直是“白菜价”。
民生证券分析师的看法很直接,中芯国际这波操作,核心就是把一个已经很能打的“现金牛”彻底收归己有,增厚上市公司的利润。毕竟中芯北方成立十多年,产线折旧基本搞定,正进入利润丰收期。而且,大基金一期2014年成立,到现在快11年了,也到了该退出的节点,这笔交易正好满足了各方股东的需求。
官媒证券时报网的报道也认为,这次收购能提高资产质量,增强业务协同,对长远发展是好事。但市场显然不这么看,短期阵痛来得太猛烈了。
市场用脚投票,观点激烈分化
说到底,中芯国际复牌暴跌,就是资本市场对这份“骨折价”收购方案投了反对票。大幅折价发行,明摆着是在稀释老股东的蛋糕,这谁受得了?再加上公司本身估值就高达183倍市盈率,市场本就担心“价值回归”的压力,这下更是找到了宣泄口。
有意思的是,机构观点也吵翻了天。大摩、高盛这些外资机构,因为政策风险,纷纷下调评级到“中性”;而东吴证券这类内资则依旧看好国产芯片的前景。这种分歧直接体现在盘面上:半导体板块集体挨锤,华虹公司跌3.9%,北方华创跌1.8%;资金则一窝蜂跑去黄金、银行等避险板块,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出,科技成长类的ETF份额也缩水了1.2%。
相关题材及个股梳理
聊了这么多,咱们盘一盘这事背后到底牵扯了哪些市场神经。本次事件的核心题材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