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9月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设备等技术攻关,加快打造高质量数据体系,推进智能体开发部署,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终端产品。
工信部:将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创造岗位、提升效率等方面潜力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部分重复性、危险性的岗位产生替代效应,但同时也将提高劳动效率和安全水平,更能催生大量新岗位、新职业。下一步,工信部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创造岗位、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潜力。
工信部: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工信部:高端智能车用芯片仍存短板 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更大,产品更好开了,产业对经济贡献更突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不过,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高端智能车用芯片还存在短板,产业还存在非理性竞争问题。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将引导万兆光网从技术试点走向部署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扎实推进新型设施建设发展,进一步巩固基础网络全球引领优势,推进重点城市、热点地区5G网络覆盖,引导万兆光网从技术试点走向部署应用,进一步提高战略实施综合供给水平,引导算力实施布局优化,强化算力和网络协同发展,打造算力生态圈,进一步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打造新型工业网络,推进车联网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工信部:大国重器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从“人间烟火”到“生命守护”,大国重器稳稳支撑美好生活,新型农机装备筑牢当代粮食安全屏障,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就能够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度提高夏收、秋收效率;电力装备充分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单台大型风电机组每转一圈就能满足“三口之家”一天的用电需求。
工信部:“十四五”期间共支持46座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信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共支持46座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塑料等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工信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9月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7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万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00家,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工信部:“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的特色。5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在港口、在工厂等遍地开花。
工信部: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
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务院新闻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2020—2024年,我国全国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