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融余额创下历史新高,我点上一支烟,站在落地窗前望着陆家嘴的灯火。这场景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2015年那场狂欢后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但今天的数据告诉我,这次真的不一样。

一、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两融余额突破2.29万亿,这个数字让很多人热血沸腾。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的老兵,我更关注的是背后的结构变化。占比仅2.42%的流通市值,11.66%的成交额占比,这些数字都在诉说一个事实:这次的杠杆更健康、更可持续。
记得2015年那会儿,满大街都是讨论股票的大爷大妈,券商营业部门口排起长队。如今呢?市场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筑底、突破、创新高。这种"有温度的增长"反而让我更安心。

二、牛市四大陷阱
但别高兴太早,牛市才是埋葬散户最多的坟场。根据我的观察,90%的散户都会掉进这四个陷阱:
持股待涨:以为买了就能躺赚,结果错过最佳时机
只做热点:追着消息跑,最后成了接盘侠
强者恒强:盲目追高,买在最高点
超跌反弹:贪便宜抄底,结果抄在半山腰
我总结了一个原则三个坚持:
原则:牛市的盈利不靠等,靠自己做出来
坚持不看冷热
坚持不看涨跌
坚持不看高低
三、震仓的艺术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机构最擅长的把戏——震仓。就像那支"西藏天路",涨了小半年,但真正能拿住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一路上都在反复震荡。

看看这张图,典型的机构震仓手法。股价看似要崩,实则暗藏玄机。我用量化工具看得清清楚楚:

图中橙色柱体是「机构库存」数据,代表机构正在积极交易,蓝色柱体则是空头回补行为。当两者同时出现时,说明此前机构主动做空然后很快又主动买了回来,利空股价波动制造震仓,洗去浮筹。这只股票在最后拉升前竟然有五次洗盘!难怪散户总是被甩下车。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四、好股票的共性
我翻遍了今年的大牛股,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连续不断的出现「机构震仓」。
比如这几只:



看到没?都是震荡上行。健康的上涨必然伴随波动,这是市场规律。可惜大多数散户只看到K线的起伏,却读不懂背后的资金语言。
五、数据的价值
回到开篇的两融数据。表面看是资金入场,深层看是市场生态的进化。现在的A股更像一个成年人了,不再像2015年那样莽撞冲动。
但无论市场怎么变,有一点永恒不变: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机构有数据、有工具、有团队;散户有什么?一腔热血和手机上的K线图。
所以我才反复强调量化工具的重要性。不是要你成为数据专家,而是要你拥有看清市场真相的能力。就像X光机能让医生看到骨骼一样,量化数据能让你看到资金的真实流向。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3800-4000点一带怎么折腾,以下4点多注意,风险就能小很多。
不要被表面数据迷惑:两融创新高是好事,但不代表所有股票都会涨
建立自己的观察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
关注资金行为而非价格波动:价格会骗人,但大资金的行为不会
保持独立思考:牛市里最危险的就是从众心理
总之,这轮行情最大的风险不是踏空,而是在错误的股票上浪费时间。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