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股市的核心,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券商资管等专业机构,其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是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
公募基金:通过发行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产品募集散户及机构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2025年7月底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规模占比约28%,是股市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私募基金:包括证券私募(投资股票、债券等证券)和股权私募(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证券私募资金主要来自高净值个人、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股权私募则通过参与企业Pre-IPO、定向增发等方式进入股市,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
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2025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达3.07万亿元,上半年净增加6406亿元(二季度单季净增2513亿元)。监管层面鼓励保险资金提升股市投资比例(如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未来入市空间仍大。
社保基金与养老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截至2024年底规模约3万亿元,股票配置比例40%)、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约2.2万亿元,股票配置比例约13.6%)作为长期资金,通过委托投资等方式进入股市,追求稳健收益。
券商资管:券商旗下资管公司通过发行集合资管计划、公募基金等产品,募集资金投资股市。2025年8月,华泰证券资管宣布拟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显示对市场的信心。
二、居民
居民主要通过直接持股、公募基金、ETF、银行理财等方式进入市场。
直接持股:部分居民通过证券账户直接买卖股票,近年来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提升,散户活跃度有所增加(2025年7月A股新开户数196.36万户,同比大增逾70%)。
公募基金与ETF:居民通过购买公募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ETF)间接投资股市,2025年以来ETF新发持续火热(股票ETF规模同比大幅增长75%),成为居民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
银行理财:随着理财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资金逐渐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如“固收+”产品),部分资金通过委外投资进入股市。
三、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或融资资金投资股市,主要包括:
回购资金:上市公司为提升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用自有资金回购自家股票。2025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不断增加(截至8月18日,1240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合计金额963亿元),成为股市增量资金的一部分。
增发与配股: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融资,部分资金用于投资股市或补充流动资金,间接增加市场资金供给。
四、外资
外资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进入A股市场。近年来,外资对A股的配置力度逐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成为股市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五、杠杆
杠杆通过融资融券等方式放大投资规模,主要包括:
融资资金: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股票(融资余额),2025年以来融资余额持续增加(截至8月21日,A股融资余额2.14万亿元,较2024年“924”行情启动前增长57%),显示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配资资金:部分投资者通过(如民间配资、伞形信托)放大杠杆,但此类资金风险较高,监管层一直在规范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