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5 23:39:00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屏幕一个手机用三个,你说是不是厉害。你要知道双卡双待怎么来的。就会坚定的持有维信诺。当人们喜欢了,习惯了双屏幕的大屏。那么大屏就会成为标配,必须是可折叠。因为平板和手机最终一定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就跟最早的苹果4和后来的国产大屏幕。最终演化成今天的6.5寸手机。同理,以后手机和平板,最后一定会统一成一个可折叠的10寸左右的手机。折叠起来6寸左右。这就是趋势。
发表于 2025-09-05 20:10:19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卢晓

  折叠屏已经成为手机厂商们的竞技场,三折叠更是这个市场的标杆。

  9月4日,华为推出自己的第二款三折叠新机,三星电子的首个三折叠手机也计划在今年年底亮相。而在竞争更激烈的两折叠领域,不只小米、vivo、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们早已杀入,一直行动迟缓的苹果,也将在明年推出自己的折叠屏iPhone。

  事实上,从翻盖到直板,从键盘到触屏,从两折到三折,手机的形态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手机行业激烈的厮杀抢夺。在细小的份额变化都会引发手机市场震动的大背景下,折叠屏承载着国产手机厂商们抢夺高端市场的重要期待,更是它们与苹果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筹码。而在这场由硬件形态驱动的产业变革中,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绑定与技术突破,正成为破局关键。

  三折叠手机“降价”

  时隔一年,全球第二款公开发售的三折叠屏手机来了,带来它的依然是华为。

  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介绍,新的三折叠手机搭载鸿蒙5.1操作系统,以及麒麟9020芯片,需要提及的是,这也是华为时隔四年后公开谈及手机所搭载的芯片信息。

  相较于配置,余承东花费在介绍这款手机应用和体验的时间更多。去年他在华为第一款三折叠手机发布会上曾表示,这款手机“实现了把平板装进口袋的梦想”。但在9月4日他强调,“这一次,我们真正把PC装进口袋里,给大家带来超级移动生产力。”

  据他介绍,新的三折叠手机首度将PC版应用与PC级交互体验引入手机,首次搭载WPSOffice、Wind金融终端、东方财富等PC应用,并首次支持PC级多窗口操作。余承东当天还透露,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1400万。

  有业内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也认为,华为第二款三折叠屏手机在硬件方面的变化并不大,主要是芯片、影像等方面有所升级,并支持手写笔,他认为华为新三折叠手机最关键的变化在于生态。

  需要提及的是,除了应用,价格也一直是影响折叠屏手机普及的关键。而相较一年前,华为新款三折叠手机价格已经下降。它去年9月发售的第一款三折叠新机起售价为19999元,而一年后,它的第二款三折叠新机起售价降到17999元。

  上述业内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认为,折叠屏手机价格下降源于UTG玻璃、液态金属铰链等产业链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手机出货量的提升。记者也从产业链了解到,华为三折叠手机核心供应链的本土化程度已颇高。仅从A股来看,它的屏幕供应来自京东方和维信诺,蓝思科技则是它UTG盖板的供应商。此外,大富科技和宜安科技则分别为它提供转轴核心部件和液态金属铰链。而据IDC数据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台三折叠产品,华为MateXT截至今年7月出货量超过70万台。

  折叠屏激战正酣

  不只是华为,目前除了苹果外,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已在折叠屏市场下场比拼。它近年来一直是进入存量竞争的手机市场中难得的增长引擎。

  2019年2月三星电子抢先华为一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折叠屏手机GalaxyFold。今年7月,它还一口气推出三款折叠屏手机,这也是它的第七代折叠屏手机。产业链消息还称,三星电子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首个安卓系统的三折叠手机。

  国产手机厂商在两折叠市场中更为活跃。仅在今年,除了OPPO和华为在2、3月相继发布大折叠手机FindN5和阔折叠屏手机PuraX,进入6月,vivo对外发布了大折叠手机XFold5,小米的小折叠手机MIXFlip2也对外亮相,荣耀则在7月初推出自己的大折叠手机MagicV5。

  目前,华为在国内折叠屏市场地位领先。自2019年2月推出首个折叠屏手机MateX后,华为相继推出大折叠、小折叠以及三折叠、阔折叠等多种形态的折叠屏手机。据IDC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498万台,同比增长约12.6%,其中华为以374万台的出货量,占据7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是第二名荣耀市场份额的近9倍,而在去年同期华为只占据国内折叠屏市场份额的54%。

  但另一方面,国内折叠屏市场的增速在放缓。

  IDC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Q4,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250万台,在连续9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之后,首次同比下降9.6%。而其近日发布的数据还显示,继一季度实现约50%的同比增长后,今年Q2中国折叠屏手机221万台的出货量再次同比下降14%。

  对于市场增速下降的原因,IDC在报告中指出,虽然在轻薄、续航、影像、折痕等方面不断进步,但价格、质量、内部空间等先天劣势使得折叠屏手机在使用场景和消费人群上难有更大突破和吸引力。

  有产业链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透露,据其了解,今年不少手机厂商对折叠屏产线进行了调整,降低出货目标。Omdia消费电子研究首席分析师李泽刚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几家国产手机厂商把折叠屏手机节奏放得很慢,有些厂家已经取消小折叠产品的计划,“今年折叠屏市场没有好的预期,基本会是持平状态。”

  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也认为,折叠屏手机市场增速下降体现出用户目前对这一市场的认知达到极限,部分人群确实对折叠屏手机有了明确需求,但新的吸引力还未形成。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当用户真的感到用折叠屏手机跟直板手机的体验没有差距时,人们就会选择折叠屏,因为它毕竟屏大,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应用方式,这就是增量,“折叠屏手机下一步如何去吸引用户去升级,让更多新用户加入进来,就是要解决大屏和便携之间的平衡,折叠屏的发展一直在向这个临界点靠近。”

  与苹果高端市场“硬碰硬”

  折叠屏现下依然是国产手机厂商们在高端市场与苹果较量的重要筹码。就在9月10日凌晨,苹果的iPhone17系列即将亮相,联系华为刚发布的三折叠新机,这显然又将是一次高端机市场的“硬碰硬”较量。

  苹果一直是国产手机厂商们爱恨交织的关键“靶子”。无论是小米、荣耀喊出的学习苹果,还是OPPO的截胡苹果,以及vivo提出的要做苹果搭子,苹果一直稳稳盘踞高端市场,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言必谈及的对象。

  他们都想抢走苹果手中的高端市场份额。李泽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在高端机市场,国产手机厂商唯一的增量就是切掉苹果的部分用户,所以在生态切换、体验的便利性等方面,大家都有考量,“高端市场基本上只有苹果可以转化了,安卓内部的转化不太可能。”

  反观折叠屏手机,除了形态与苹果手机有所差异外,它所处的价格带更是与苹果用户精准重合。而在超高端领域,三折叠手机则让国产手机厂商抢占到更高的价格山头。相较iPhone16系列中ProMax版本最高13999元的售价,华为三折叠新机的起售价比它高了4000元,上一代的起售价则高了6000元。

  据Canalys报告,2025年Q1,中国市场高端机份额(600美元以上)苹果依然位居第一,占据43%的份额,但同比下降9%,华为占据38%的份额,同比上涨69%。

  不过国产手机厂商与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也快要结束。

  根据摩根大通等投行报告,苹果计划在2026年9月与iPhone18系列同步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可能采用横向折叠方案或三折叠设计。专利文件显示,苹果已研发“Z”字形三折叠技术,配备双铰链和可弯曲玻璃屏幕。以跟踪苹果知名的分析师郭明錤此前也透露,富士康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正式生产苹果的折叠屏iPhone。

  李泽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明年苹果发布折叠屏预计会带来市场绝对增量,他预计从供应链看苹果单机规划量并不小,大概有七八百万台,他同时预计今年国内市场折叠屏出货大约在1700万台,国产手机总量合计大概在一千万台。

  不过包括即将参战的苹果在内,折叠屏手机目前都集体面临着行业渗透率依然较低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曾表示,目前折叠屏在手机大盘中的比例大概在1%—2%。

  电信分析师付亮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两折包括三折手机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产业链上下游厂商一个理由,去为它开发与之适配的生态,“新机并不仅仅是发布硬件,只有达到足够的规模,产业链厂商才有积极性去根据你的特点去做适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