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市场最抢眼的不是AI芯片,也不是低空经济,而是电池——确切地说,是“全固态电池”。亿纬锂能盘中强势拉升,最终收涨4.51%,股价报66.90元,全天成交额高达106.75亿元,成交量达1.56亿股,资金涌入迹象明显。这场行情的导火索,正是两天前——2025年9月2日,亿纬锂能官宣“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成都量产基地同步揭牌。
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发布,而是中国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龙泉二号”是一款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高达700Wh/L,远超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水平。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固态电解质,彻底规避了液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亿纬锂能规划成都基地一期2025年12月建成,二期2026年底实现100MWh/年产能,未来年产能将达近50万颗电芯。这意味着,固态电池不再是“未来技术”,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
受此消息带动,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被点燃。天际股份当日大涨10.02%,报收12.63元,成交4.69亿元,作为六氟磷酸锂和新型锂盐供应商,其产品可能用于固态电解质前驱体材料,市场对其技术升级预期强烈。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虽当日下跌3.43%,报40.60元,但其产业动态同样不容忽视。公司已启动2G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设计,实验线良率高达90%,并已完成样车测试行驶超1万公里。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提升,储能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七,国内装机量排名第四,客户涵盖奇瑞、吉利、零跑等主流车企。它的调整更像是板块轮动中的短暂休整,而非趋势逆转。
我一直在关注这条技术路线,过去几年市场对固态电池的态度大多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但2025年明显不同。亿纬锂能的“龙泉二号”不是样品,而是有明确量产节奏的工程化产品;宁德时代已承认技术瓶颈基本突破,转向供应链优化;比亚迪在推进400Wh/kg的60Ah中试电芯;广汽、上汽也纷纷宣布2026年量产、2027年装车。这些信号叠加,说明行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入“量产冲刺”阶段。
我认为,当前市场炒作的不再是概念,而是产业化进程的确定性。短期内,固态电池不会全面替代液态电池,而是优先切入人形机器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高端无人机等对安全和能量密度要求极高的领域。这些场景对成本容忍度更高,反而更容易实现商业化闭环。等到2030年前后,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成熟,才可能大规模进入乘用车市场。
但也要清醒看到,挑战仍在。成本高、材料稳定性、量产一致性仍是行业共性难题。投资上,我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已有中试线落地、客户验证明确、产能规划清晰的企业,而不是单纯蹭概念的标的。毕竟,真正的技术革命,靠的不是口号,而是产线上的每一颗电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