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海底捞全国首家“超级甜品站”于上海中庚漫游城店亮相,甜品站提供30余款产品,超9成产品定价在15元以内,展现出高性价比优势。
这家甜品站的登场,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前餐饮行业转型求变的深层图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如同潮汐更迭,为餐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上海为例,有着22年品牌积淀、鼎盛时期门店规模逾30家的顺风大酒店,近两月内密集关闭五六家门店;承载着几代人饮食记忆的王朝大酒店,最终遗憾落幕。
外资品牌亦难独善其身,星巴克、哈根达斯等曾以品牌溢价构筑高端壁垒的“明星选手”,因客单价普遍维持在30—50元区间,在瑞幸、蜜雪冰城等“9块9”平价品牌的强势冲击下,曾经的光环逐渐褪色。现象背后,是消费需求从“面子消费”向“里子消费”的理性回归,是市场竞争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变。
而海底捞,尽管其“品质火锅”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客单价则长期处于行业中上水平,但自2024年起,一场全方位变革已悄然铺展,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样本。品牌矩阵上,海底捞进行多元化布局,先后孵化出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小嗨火锅、苗师兄香锅等多个子品牌,涉及烤肉、炸鸡、香锅菜等多个热门餐饮赛道。新问世的“超级甜品站”,既能满足消费者用完火锅后解辣、解腻的需求,也把消费者的到店时间,从传统的“火锅时间”,转移至早餐、下午茶、餐后等“非火锅时间”,进一步增强品牌粘性。
这场变革,还发生在消费场景的扩围,海底捞将火锅店搬至户外,推出露营火锅。服务方面,不仅提供演唱会大巴车接送服务,还在等位区增加了掼蛋、麻将等娱乐项目。而在营业时间调整上,今年海底捞已在深圳、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郑州等城市布局了近30家夜宵主题店,其中上海静安大悦城的海底捞更是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7时,虽然地段和经营面积并非第一,但凭此举,该店一举成为海底捞所有上海门店中的“店王”。
令人欣喜的是,在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海底捞并非独行者。今年下半年以来,在沪拥有14家连锁门店的和记小菜,主动突破“堂食依赖”,在商场公共区域灵活开展外摆业务;肯德基于今年8月在上海浦东推出仅20平方米的“炸鸡兄弟”子品牌,主打中式炸鸡和韩式炸鸡,它摒弃传统堂食模式,专注外卖与自提业务,以“小而美”的形态实现降本增效。这些企业的共同选择,折射出餐饮行业“以变应变”的集体智慧。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商业的本质,始终是“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的价值创造。在当前经济环境波动与消费需求升级并行的新阶段,餐饮企业更需要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捕捉需求变化,以开放的姿态打破传统经营边界,唯有如此,方能在行业“寒冬期”积蓄力量,在变革土壤中培育出春日的希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