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波动。
有人说,A股最优质的资产就是波动大(韭菜多)。
巴菲特曾说,波动不是风险,错的时候亏多少钱才是风险。
但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波动就是风险。账户净值波动过大,就可能中途被“震”出去。因为波动过大,我见过太多底部割肉,或者反弹一点就落袋的例子。
哪怕单个股票或基金的大起大落难以避免,我们也可以通过仓位的分散和增减,来降低账户整体的波动。
降低账户的波动,减少回撤,是我投资的重要目标。
2、解题。
当我们研究企业并考虑长期持有时,最终投着投着就都去买国企央企了。
原因在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各行各业的迭代速度都太快了。如今风光无限的公司,几年后可能就一落千丈。想要持有十年以上,大概率只能选择国企央企,还得是那种公用事业型的。这实属无奈,因为只有垄断地位或特许牌照,才能从根本上规避竞争。
但这种方式有个难点:它太简单了,简单到近乎枯燥,缺乏刺激感。
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无形中植入了“越难的题目越有价值”的观念。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成某事时,往往会对结果抱有过高期待。一旦现实不如想象中美好,就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甚至怅然若失,难以释怀。
许多需要费尽心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其价值未必真那么大,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同质化竞争激烈——参与的人太多了。就像现在考进体制内被称为“上岸”,但“上岸”真的意味着脱离苦海吗?恐怕未必。这种过高的期待,最终收获的大概率是失望。
我们都是一路考试上来的。从小学到大学,每年学什么、考什么,都由老师规定好了。我们只需努力解题,却很少追问:为什么要学这个?
但现实世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并非每道题都需要解。
这道题我不会?那就跳过。那道题太难?那就放弃。或者这道题本身出得不好?那就直接无视。
我的策略是:只做简单的题目,只做会的题目。比如投资,那些我看不懂的股票,就不碰;别人因此发财,我也不眼红。我只专注于买入那些自己能理解的、简单的股票,执行低风险的策略,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
3、批评。
为什么我们讨厌被批评?为何难以虚心接受?
批评大致分为两种:善意的与恶意的。
对于善意的批评,我们或许会感到些许不适,但通常不至于心生厌恶,更不会因此与批评者决裂。比如父母和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多年后回想起来,心中往往涌起暖意——因为那背后是真切的关怀与期许。
然而步入社会后,我们遭遇的批评,很多时候却包裹着恶意。它们表面看似为你好,实则暗藏私心。
在职场中尤为明显:即使你犯了错,只要未触及他人利益,旁人往往视而不见,没人愿意做那个“忠言逆耳”的“傻瓜”。
可一旦有人对你提出批评,性质便截然不同。例如:会议上,大领导的公开批评,可能意在“杀鸡儆猴”,树立权威;同事的公开指责,则可能是为了推卸责任,将“锅”甩到你身上。
此时的批评,已然沦为一种工具。批评者的目的,并非真心盼你进步。
正因如此,若能遇到一位前辈,愿意私下里对你耳提面命,真诚指出言行疏漏,那便是人生难得的贵人,务必珍惜。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