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数增强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差异
指数增强基金是一种以特定的指数为基准,通过主动管理的策略,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力求获取超越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其核心思路是“被动跟踪+主动管理”,通常会将8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指数成份股,力争获取与指数相近的收益(收益);剩余部分资金则由基金经理通过主动管理策略进行投资,力求获取超额收益(收益)。这种设计让投资者有机会分享指数在长期可能上涨的红利,又能通过主动管理部分争取获得更高的回报。
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主要分为两部分:收益和收益。
1、收益来自对指数的被动跟踪,一般来说指数涨它就涨,指数跌它也跟着跌,反映的是整个市场的表现,是相对稳定的收益来源。
2、收益是通过主动管理策略实现的“增强”部分,最能体现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收益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投资策略失效等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保持理性与审慎的态度。
常见的指数增强策略包括基本面分析和量化模型两种。
1、基本面分析:即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筛选优质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如,基金经理经过深入研究,将财务状况良好、行业前景光明且自身竞争力强的公司纳入投资组合。
2、量化模型:即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挖掘市场规律。基金经理一般会运用复杂的算法,在海量历史数据中挖掘股价变化规律。如多因子选股模型,综合考量估值、成长、动量等因素构建投资组合。
相较纯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增强策略进行主动管理,争取获得超额收益。
当然,风险与收益并存。指数增强基金依赖主动管理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但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可能会出现策略失效的情况。因此,指数增强基金并非绝对能跑赢指数。
投资者在购买指数增强基金时,要充分认识其特点与潜在风险,再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审慎权衡后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
2、基金净值与前十大持仓股走势差异原因
Q:为什么我的基金持仓股上涨了,但基金净值却下跌?
A:这种情况在基金投资中比较常见,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
1.持仓信息披露具有滞后性
•基金持仓信息仅在定期报告(季报/半年报/年报)中披露
•定期报告存在发布时间差(一般滞后1-2个月)
•基金经理会根据市场实时调仓,实际持仓与报告披露可能不同
•基金净值按每日实际持仓估值,可能出现持仓股上涨但净值下跌的情况
2.投资组合与单股表现存在差异
•基金业绩取决于所有持仓资产(股票、债券等)的整体表现
•若持仓集中度低,个别权重股上涨对整体影响有限
•季报仅披露前十大重仓股,其他持仓股的波动也会影响净值
3、指数基金和指数走势差异
ETF,通常是紧密跟踪标的指数的基金。但现实中ETF的净值收益和跟踪指数并不总是保持一致,这种“不一致”简单来说就是“跟踪误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今天就带大家了解这个指数基金背后的“隐形玩家”。
跟踪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成份股流动性。一方面,指数成份股有时会因缺乏足够的交易量、流动性不佳,难以按照理想价格买到。另一方面,标的指数定期及不定期调整成份股,但指数基金跟随指数调仓换股存在时间上的差异,这也会导致跟踪误差的产生。
第二,大额申赎。大额申赎使ETF需要在短期内大量买卖成分股以应对份额变动,短期的大额交易会增加交易成本(如股票交易层面的佣金、印花税等),这些成本会摊薄基金收益,导致基金净值与指数表现偏离。
第三,现金留存。在指数基金运作过程中,通常得留一定现金仓位,用来应对赎回或投资缴款(比如备付金、新股申购缴款等),无法完全投资于指数成分股。ETF通常接近完全满仓运行,为留出现金仓位,可能会用股指期货来代替一部分股票持仓(股指期货也能追踪指数走势,起到类似持有股票的效果),而股指期货和对应股票间也会有价差,从而产生跟踪误差。
第四,费用计提。在指数基金运作过程中,会产生管理费、托管费等成本,这些根据基金法律文件(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从基金资产中收取的费用,将从基金资产中按比例分摊,也会产生一定的跟踪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