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一种货币放心地与美元自由兑换,有个绕不开的前提:这把叫“美元”的世界尺子,不能让某一个国家攥着刻度调节器。
想象一下,你买水果时,商贩手里的秤砣能自己偷偷变重变轻——称苹果时用500克的砣,称葡萄时突然换成300克的,你手里的钱永远算不清该换多少东西。现在的美元就有点像这把秤:美联储调一次利率,就像给秤砣加了块铁;多印一批美元,又像偷偷把秤砣削掉一角。别的国家要是敞开了跟它兑换,就等于把自己的资产价格、经济命脉都搁在了这把随时变脸的秤上——昨天一栋楼值100亿,今天可能因为对方调了刻度,突然就被称成80亿;上个月还够用的外汇储备,下个月可能就因为对方换了秤砣,莫名缩水一大截。这哪里是兑换货币?分明是把自家经济的“秤杆”拱手让给别人摆弄。
倒不是说美元从来如此。以前它跟黄金挂钩时,那才是把让人踏实的尺子。黄金就像焊死在刻度上的铆钉,1美元对应多少黄金,钉死了就动不了。那时各国货币跟美元兑换,等于间接对着黄金算账,你有100美元,就笃定能换回对应重量的黄金,谁也耍不了花样,这才有了自由兑换的底气。
可自从美元跟黄金脱钩,这把尺子就成了橡皮筋。美国自己经济过热了,就把尺子拉长点(降息放水),让全球帮着分担压力;自己通胀高了,又把尺子拽紧点(加息缩表),让全世界的钱都往它那儿跑。这哪里是“世界货币”?更像美国手里的松紧带,松紧全看自家需要。
对付这种会变形的尺子,各国慢慢摸到了门道:不能再用“单秤称量”的老办法了,得换成天平。你在左边放10克砝码,我就在右边也放10克,两边才能平;你想偷偷把左边砝码换成8克,我就赶紧在右边加2克,谁也别想占便宜。比如两国做贸易,干脆用各自的货币结算,你用人民币买我的衣服,我用卢布买你的石油,相当于各自带着自家砝码上天平,谁的刻度都别想糊弄谁。
这么一来,以前“一秤独大”的日子就难以为继了。世界经济越做越大,单靠一把可伸缩的尺子根本量不准;反倒是大家带着各自的砝码,在天平上互相称量,更能守住公平。再往后,随着跨境结算技术越来越灵,就像给天平装了更精准的刻度盘,谁也不用盯着某一把尺子看了——人民币、欧元、卢布、东盟货币……各自带着自家的“砝码”上秤,你量我的货,我称你的钱,慢慢就成了“多元结算”的局面。
说到底,货币兑换的本质是“公平称量”。当一把尺子总想自己变刻度,大家自然会找来更多尺子、更多砝码,直到谁也别想再用“变形的刻度”占便宜。这不是要推翻谁,而是全世界在为“公平算账”找新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