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影响
-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国产算力规模扩大,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对高速光模块等网络传输设备需求大增。剑桥科技专注于光模块等产品,其高速率光模块产品,如100G、400G光模块 ,有望凭借市场需求增长,获得更多订单,提升营收。
- 技术合作契机:国产GPU、光模块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会促使行业内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多。剑桥科技可借此机会与国内科研机构、其他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水平,保持产品竞争力。
- 产业生态优化:国产算力产业的崛起会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完善,从芯片制造到设备组装等环节协同发展。剑桥科技能受益于更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原材料供应风险,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潜在挑战
- 竞争加剧:国产算力市场的火爆会吸引更多企业入局光模块等领域,剑桥科技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服务质量,以维持市场份额。
- 技术迭代压力:国产算力技术快速发展,对光通信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剑桥科技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紧跟技术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算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中国算力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5G基站数量5年增长5倍,千兆宽带用户激增34倍。
与此同时,国产GPU、光模块、PCB等关键技术领域“多点开花”……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算力产业跃迁正在加速推进。
在夯实国内基座的同时,中国算力企业凭借技术性价比与场景化经验加速出海。
例如,润建股份在东盟参与24个算力中心建设,飞腾芯片谋划“嵌入式出海”战略;光模块龙头依托海外AI训练需求,业绩估值双升。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欧美巨头垄断高端市场,地缘政治风险暗涌。如何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出海的利器,成为企业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算力崛起,多点“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国内,算力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赛道齐头并进。
从通用算力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持续发力,不断扩大算力服务器规模,实现通用算力的泛在部署,拓展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的覆盖范围和深度。
算力投资方面,中国电信计划2025年资本开支836亿元,初步安排算力投资同比增长超20%;中国移动今年将投入373亿元布局算力,占资本开支的25%;中国联通计划今年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其中算力投资同比增长28%。
8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指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从“算力平权”向“智算平权”的跃迁,智能算力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上海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明确提出到特定时间节点要实现的智算规模目标以及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要求。
除了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也实现新突破。
刘烈宏表示,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
据其介绍,我国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在今年的WAIC大会上,GPU“四小龙”均展现了最新的产品及技术。其中,摩尔线程展示了以国产全功能GPU为底座的通用加速计算平台、夸娥智算集群方案及各行业应用方案;壁仞科技与上海仪电、上海曦智、中兴通讯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光跃LightSphereX;燧原科技展区集中展示了庆阳、无锡、宜昌等智算中心的多样化部署成果;沐曦则首次公开其最新研发的训推一体GPU曦云C600。
芯片之外,光模块与PCB的多家龙头企业,业绩持续高增。
财通基金金梓才在旗下基金的二季报中表示,服务海外科技巨头的优质出海算力(光模块、PCB等)迎来了业绩与估值双重提振。在产业层面,海外也在持续发力基座模型训练,训练用算力的需求仍未见顶,在三季度有望看到多款模型迭代,海外云计算服务厂商对明年的资本开支预期也可能会超预期。
眺望出海,蓄势待发
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中国算力出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获悉,当前中国算力出海具备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技术实力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算力领域的技术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无论是在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还是超级算力等方面,都具备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的能力。在AI芯片、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国产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其次,成本优势明显。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等方面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相比一些国际竞争对手,中国的算力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能够为海外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那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再者,丰富的应用场景经验也是一大优势。中国国内庞大的市场为算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从电商促销活动中的海量数据处理,到城市交通的智能调度,再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改造等,中国企业在这些场景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将这些成熟的应用方案复制到海外市场。
此外,政策层面也为中国算力出海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国家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强调通过技术共享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这一理念为中国算力企业出海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调。
从政策端来看,已有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算力出海。譬如,今年8月1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算力浦江”2025年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依托合规跨境专线,探索算力出海专网服务。
从企业算力出海实践来看,在云计算与数据中心领域,润建股份已在东盟参与24个算力中心建设,五象云谷等企业依托南宁区位优势,将智慧城市、农业等场景化方案输出至东南亚,形成“硬件+服务”的出海模式。
而国产芯片企业飞腾的“两步走”战略(2026-2028年嵌入式出海、2029年后独立出海)表明,国产芯片正从基础设施配套升级为自主生态输出。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经理任桀也在其管理的基金二季中表示,中国厂商擅长的光通信、PCB领域在过去两年的AI发展中实现了高增长,今年以来客户逐渐提出更高、更长期的需求后,一些厂商也进入扩产阶段。
“中国厂商有望持续分享全球AI发展的红利”,他指出,三季度将重点关注GPT5、Grok4等前沿模型的发布、新兴应用的发展,积极挖掘全球云计算产业的投资机会。
不过,中国算力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国际市场竞争依然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老牌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在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它们也在不断加大对算力领域的投入,持续跑马圈地。
整体来看,站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国产算力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突围的缩影,更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从东数西算的枢纽布局,到智算中心的自主可控,一场以算力为支点的数字经济变革,正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