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股其实是一种俗称,是指北交所新股申购过程中,不足100股整数的零散部分,统称为碎股。 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带你全面玩转“碎股”:(重点在碎股的博弈部分) 一、碎股的产生 碎股的产生是由北交所新股分配原则导致的。北交所新股分配是以100股(1手)为最小分配单位的,且只能以100股的整数倍增加。北交所新股分配实际上是进行两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正股,第二次分配碎股。 以刚结束的志高机械位列,根据总申购资金及发行量情况,获配100股(正股)需要资金358.5万元。所以,碎股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购资金小于358.4万元,其理论获配股份由于不足100股,不达最小分配单位,全部不予分配,形成碎股收回,申购者实际获配0股。这类资金通常就是我们说的炮灰资金,他以为他打的是新股,其实他打的是寂寞。目前看市场上这样的账户大约有50万户以上,占到所有参与账户的85%以上,其总资金大约是2500亿左右。 还有一类碎股的产生是申购资金大于358.5万元,但不满足其整数倍部分。例如申购资金为800万元,其理论大约可得223股,但是因为23股不足100股,不予分配,首次分配,只给200股整数部分,而这23股也形成了碎股。 上述两类碎股就是碎股的全部来源,将全部被系统收回,合并汇总后等待二次分配。 二、碎股的分配 碎股的二次分配,原则是“资金优先、时间优先”。所有参与申购者根据其申购资金量大小由高到低依次排队(资金相同时候,时间优先),参与碎股的分配,每人一次机会,分配单位依然为100股,直到全部碎股分完为止。江湖传言,在酉立智能碎股分配时候,因为其最后碎股余量为50股,所以最后一位得到碎股的同学就只分配到了这50股。 三、碎股的博弈 首先,我们要明确,碎股的多少是完全不可控的。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碎股的产生主要和总资金以及各申购账户资金的多少有关,且二者是联动的,而这两者,事前是不可知的的,尤其是账户资金的分布,所以碎股的多少理论上不可准确预测的,只能根据历史申购情况大致猜测。
一般来说,总资金越多,正股所需资金门槛会相应提升,会导致碎股相对增加,历史上林泰型材因为申购总资金多,而发行量小,顶格资金小,导致获配一手正股资金远大于顶格资金,结果是无正股全部形成碎股。最后分配办法就是根据参与申购者的资金量由高到低每人100股碎股,分完为止。
既然碎股的产生和数量不可预测,那么唯一可以考虑的就是碎股的分配了。这也是现在市场上每次申购前讨论交流最热烈的关键点。
碎股的获得与否以及获得成本的高低,确实在很大程度是影响北交所打新收益的关键因素。我们举个特殊的例子,以刚结束的酉立智能为例,获得1+1资金为644万元,而640万元只能获得100股,在成本几乎相同的情况下,最后收益相差7000元左右。
其实碎股的分配原则本来就明确给出了办法,就是“价高者得”,熟悉可转债的同学都知道,有点类似沪市“一手党”配债。当大家都是傻白甜的时候,这原本是一个自然的正态分布,所以早期,碎股的门槛是经常低于正股门槛的。但是,聪明的投资者者们很快就发现其中的奥妙了,碎股就变成了一场“博弈者的游戏”了。其实北交所新股申购分户现象,除了少部分是大资金需求外,更多就是为博弈碎股产生的。
鉴于碎股的不可控性,我们很难得出一个完美的结论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增大获得碎股的可能性:
1、申购总资金越多,碎股相对越多,获得碎股门槛相对降低。 2、申购总资金越多,越有利1+1,而不利2+1及以上。 3、由于目前博弈碎股的聪明资金很多,打破了资金本来的自然分布,大量资金试图准确狙击碎股,造成了有效大资金资金的准确堆积,在没有破发的情况下,未来碎股小于正股的可能性几乎完全消失,1+1正向2+1转变,1+1和2+1的成本差距在缩小,但1+1很难完全消失(低门槛正股会出现) 4、每次申购各账户资金分布情况是个变量,有效资金一直在合户,分户,调配资金上高效操作,这就是博弈的过程,不能守株待兔哦。 5、每次申购前,一定默念三遍,总资金多,大账户资金多,然后再考虑制定申购策略。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因为贪图逆回购利息而减少申购资金,翻车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打击,心理上的痛苦远大于经济损失。
碎股的分配就好比是那个鸡汤故事,“你不必比老虎跑得快,你只需要跑过你的同伴就好”。
所以,关于碎股的获得,我觉得最恰当的形容词就是“博弈”,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就很难判断每次碎股的位置,而即使你很努力了,你也只是猜,不管你是否承认。
而整个北交所打新,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翻车或者幸运是哪一位大哥的一个微小资金变化导致的。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大明湖畔的阿土伯)所有内容仅为个人投资笔记,提及个股仅为案例探讨,非推荐买卖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独立,盈亏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