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相继召开年中工作会议,分析上半年经营情况,并围绕聚焦支持实体经济、提升经营质效等方向,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其中,“提振消费”“反内卷”“AI+”等成为核心关键词。专家表示,银行业需要杜绝“规模情结”“速度情结”,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为各类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做好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均强调履行主责主业,做好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
7月30日,工商银行2025年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围绕支持“四稳”完善现代化布局,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靠前做好制造业、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金融服务。
7月下旬召开的农业银行2025年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要求,要保持县域和涉农贷款良好增长势头。优先保障县域乡村融资供给,突出强化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要持续巩固重点地区金融帮扶成效。深入推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及时优化帮扶政策,“一县一策”做好精准支持。
光大银行在学习贯彻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把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做出特色,切实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构建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提升普惠金融线上化服务能力,发挥养老金融协同服务优势,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布局。
7月23日至25日,兴业银行在福州召开2025年半年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走好群众路线,服务民之所盼,着力做好稳楼市、促消费、强文旅、反内卷等重点工作,继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ESG管理,持续做好慈善公益事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在强调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各家银行把防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例如工商银行提出,要聚焦防风险强合规,坚持三道防线同题共答、平行作业,巩固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农业银行表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牢风险底线。继续抓好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化解,前瞻防范市场风险,慎终如始守护好IT和网络安全。
降本增效做强特色
在利差空间持续收窄、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精准度等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近年来将降本提质增效作为战略重点,持续深化内部变革,着力打造差异化的特色竞争优势。
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光大银行提出,通过降本提质增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大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力度,平稳有序优化调整业务结构,有效推动存款量质提升,推进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坚持带头过“紧日子”。
浦发银行2025年年中会议强调,聚焦客户获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差异化服务以及客户体验提升,持续提升客户经营能级;聚焦市场,提升需求洞察、归类服务、产品创新能力,集中精力做好超级产品、超级平台、超级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建立专项行动方案,提升市场竞争力。
兴业银行要求全行要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强存量客户挖掘、负债成本管理、风险偏好调整、重点区域分行发展;要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风险前瞻性预判和有效预警,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压实各方管理责任。
市场尤为关注的是,工商银行将“反内卷”列为下半年重点工作。该行要求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固经营基本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业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杜绝“规模情结”“速度情结”,规范与中介机构合作,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面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银行需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为各类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提升定价能力,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推动数智化跃迁
当前,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数智化跃迁已成为银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毕马威今年6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指出,数字化经营沉淀的数据资产,为AI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养料。AI技术增强了经营效率与风险管控能力,在AI加持下的风险与合规管理,则为智慧银行经营探索划定了安全边界。这种“智能-经营-合规”的联动模式,不仅重塑了银行价值链,更加速了银行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
记者注意到,各家银行部署下半年工作时,频频提及数智化。例如工商银行提出,围绕场景应用增强数字化动能,抓好领航“AI+”行动,优化“工银智涌”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更好服务客户、赋能员工,着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工行。浦发银行表示,深化创新,加速基础技术能力建设,向全场景、全业务链条推进技术渗透升级,推进AI架构及信创建设增效提速。北京银行要求,加快全面数字化经营,确保20个科技重大项目圆满收官。
“银行业需要通过连接或者本地化部署外部开源大模型,自主研发大模型等,不断增强对AI技术的应用。”娄飞鹏表示,在经营管理中,从客户营销、产品和服务创新、机构运营、风险防控等多个领域积极运用AI。银行业充分运用数据要素做好数据安全保护,强化数据治理,围绕数据应用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在自身应用AI时建立好数据标签体系,做好数据溯源,定期清理幻觉数据等,同时推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来源,降低技术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积极呼吁加快AI技术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不断推动AI规范治理完善,推动AI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