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长征十二号火箭刺破苍穹,当嫦娥六号携月壤凯旋,有一家公司的电子系统在寂静太空中默默守护着中国航天的荣光。
2024年,航天电子以142亿营收支撑起350亿市值,账面202亿存货与暴跌88%的扣非净利形成刺眼反差。
在这组矛盾数据的背后,一场从卫星载荷到eVTOL的空中革命正悄然启动。
营收骤降23%背后的战略腾挪。
翻开2024年财报,航天电子的业绩图谱呈现诡异分裂。

业务重构的三重冲击。
1. 断腕重生:转让航天电工51%股权,砍掉年收入超30亿的传统业务。
2. 阵痛显现:子公司航天飞鸿项目延期致无人机少交付40台。
3. 蓄势待发:41亿定增落地投向智能无人系统。
2025年Q1扣非净利暴跌88%至0.15亿,暴露出军工企业的交付周期软肋。但存货结构揭示深层真相。原材料+在产品占比95%,202亿存货中成品仅5.65亿。全年存货减值计提仅0.21亿。神舟十八/十九号、天问三号等重大任务备货。
"甩掉电缆包袱,才能轻装跃入空天新战场。"董事长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表态,道出这场财务阵痛的战略本质。
83%航天收入筑就的护城河。
在航天电子营收结构中,航天产品贡献83%基本盘,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宇航电子全链路覆盖。
承担嫦娥六号月壤密封封装装置。为全球首颗6G试验星提供太赫兹通信载荷。抢占稀缺轨道资源先机(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100次)。
军工客户绑定。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35%。关联交易额44.9亿(航天科技体系内循环)。载人登月工程核心配套商。
研发天团配置。

227名博士领衔的研发军团,正在近地空间编织中国星链。
飞鸿系列如何打开15亿市场?
当大疆统治消费级无人机,航天电子在军工领域另辟路子?
飞鸿无人机成长轨迹。

技术碾压512架FH-95同步编队(全球纪录保持者)。飞鸿-97A时速突破900公里。高原起降/海上舰载/沙漠作战全验证。
2023年41亿定增中,23亿投向智能无人系统。随着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量产,该业务有望在2025年突破25亿营收。
eVTOL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当亿航智能美股暴涨,航天电子通过孙公司时代飞鹏悄然卡位。
eVTOL布局的降维打击。无人机飞控系统复用率达80%。FP-1型eVTOL获型号合格证受理。"商业航天+汽车芯片"双核驱动。
市场空间测算更显野心。

时代飞鹏已与吉利沃飞签署联合研发协议,将航天级可靠性注入民用飞行器。
202亿备货背后的意志魄力?
43.77%的存货占比引发担忧,实则暗藏军工行业特殊逻辑。
存货结构安全边际分析。

载人登月工程需提前3年备货。卫星载荷从投产到发射平均28个月。军工客户回款违约率低于0.1%。
"航天产品的库存不是负担,而是国家信任的储备。"总工程师在研发会议上的论断,揭示特殊行业的运行法则。
从近地轨道到城市低空的战略跃迁。
在北京航天城的指控大厅,电子大屏同时监控着太空卫星星座与FH-97A无人机试飞数据。当飞鸿集群在西北戈壁画出中国结,当eVTOL原型机在珠海航展腾空而起。航天电子的双重空天战略已然清晰。
剥离电缆业务的阵痛、存货高企的质疑、净利暴跌的困惑,在百年空天变局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商业航天准入放宽、低空经济试点落地,这家手握100次火箭发射经验、博士占比超20%的国家队,正将宇航电子技术注入万亿级民用市场。
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采样,到100米低空的飞行出租车,航天电子的征途始终在云端。当时代飞鹏的eVTOL取得适航认证之日,或将是这家空天隐形冠军撕掉"存货包袱"标签之时,那里有比卫星轨道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来源:Ting言说的财富号 2025-08-09 08:01)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