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能源央企的大手笔投资,让市场炸开了锅。
中国神华宣布停牌,筹划收购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煤炭、电力、化工等多项资产,交易方式为发行股份加现金支付;
长江电力董事会通过议案,计划砸下266亿元自有资金建设“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注意,这可不是电站项目,也不直接产生利润。
逛了一圈雪球、股吧,发现市场对这两个决策并不买账,吐槽声一片——
“既然是上市公司,就得按市场逻辑办事,不能搞行政干预”
“这样搞,整个估值体系都要重新洗牌”
……
拿长江电力来算个简单的账。
266亿元投进去,按5年周期算,如果每年运营利润只有8亿元,投资回报率(ROIC)约为3%。
而国有大型央企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大约是4%-6%。
ROIC小于WACC,这意味着短期内这个项目会拖低整体资本回报效率,摊薄股东价值。
既然回报不高还看不懂,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
答案可能在于:当市场还在用传统的ROIC模型算短期账时,这些央企早已在构建一张以国家信用为底层逻辑的战略资产负债表。
这让人想起近两年投资圈特别火的一个词——“中特估”。简单说就是评估企业价值时,要综合考虑社会责任、国家战略、分红回报和长期现金流稳定性。
从这两个能源央企的大手笔投资或许能更好地感受到“中特估”的含义。
央国企确实承担了更多“公益性”责任,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更是国家治理结构中稳定、可控、长期主义的底座力量。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家央企的过往。
中国神华曾在凉山、榆林、宁夏等地投下数亿元扶贫资金,培训基层产业工人,甚至组织煤矿员工义务参与医疗救助和社区建设。
短期确实看不到收益,但回头看,它后来获得了新疆千万吨级煤矿开采权、“西电东送”通道优先接入等一系列稀缺资源。
长江电力更厉害,二十年来在教育、生态领域持续投入。
连续24年援建希望小学,组织数千名志愿者放流中华鲟,这些非发电行为换来了50年水资源特许经营权(远超行业平均30年),还获得了防洪、航运等非电功能的政府专项补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在海外都属于ESG的范畴,这次决策不过是历史逻辑的延续。
红利是对投资者的回报,公益是对国家与社会的分红。
当然,不少投资者肯定会担心公益投入会不会侵蚀利润与分红。
我们用数据说话:长江电力上市20年分红率从未低于50%,2023年更达74%;神华在煤价暴跌的2015年仍分出当期净利润的102%。
这背后,是国家信用的兜底机制在起作用,也是它们“可被信赖”的长期表现。
再从公司运营角度看,长江电力掌握着全球最强的水电梯级调度系统,靠长江的水发电,每年发电量非常稳定,几乎零边际成本,电还能稳定售出。
神华就更有意思了,上游挖煤、中游运煤、下游发电,还有港口运输,全产业链布局让它即使面对行业波动,也具备强大的缓冲能力。
央企“让渡”短期利润,“换取”政策赋予的稀缺资源支配权。
最后,看下昨天双双涨停的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看似合并短期内会稀释利润,但整合后带来的规模效应、消除同业竞争的优势,都是在长期提升竞争力。
换句话说,他们花的钱,买的不仅是资产,更是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地位和政策话语权。
所以,央企的价值怎么去估算,并不那么简单。
不好用单个项目,短期损益来评估。
就像这几年,不管是长江电力,还是中国神华,抑或是银行股们,总会被人诟病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拉长时间来看,他们的回报并不差。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公益”对价,才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