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CNCA-C09-02:2025),该认证规则将于8月15日起正式实施。
据介绍,为强化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
根据新版规则,自8月15日起,相关指定认证机构应当依据新版规则和强制性产品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要求,制定对应的认证实施细则,并向国家认监委备案后,方可按照新版规则实施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
新版规则主要变化如下:
一是,完善认证模式。新版规则明确将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纳入独立认证单元,并形成“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的完整认证模式。
二是,企业分级管理。首次引入生产企业等级认证,根据工厂检查、质量抽检、信用记录等信息,将企业分为A、B、C、D四级。
其中,B类企业每年至少1次不预先通知的飞行检查,C、D类企业所有监督检查均采用突击方式。
三是,强化安全性能。此次强制要求使用符合GB 31241标准的电芯,新增挤压、热滥用等极端场景试验。

四是,固化认证标识。新版规则要求,认证标志需永久固定在产品本体显著位置,禁止使用易脱落贴纸,同时需标注唯一认证编号。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已经颁发的有效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继续使用,认证证书转换工作采取到期换证、产品变更、标准换版等自然过渡的方式完成。
随着新版规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移动电源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未来或产生三重效应:倒逼企业优化电芯质量与BMS管理系统,以满足相关安全检测要求;规范认证体系和认证模式,通过飞行检查等形式,使企业放弃侥幸心理,进一步筑牢“安全底线”;提高认证门槛,淘汰作坊式移动电源生产者,以及劣质产品。
长期看,这种“以认证促升级”的监管思路,有望助力我国移动电源行业回暖,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