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创新药:开启医药新时代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创新药研发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 AI 驱动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创新药研发,是一场漫长、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征程。从最初的药物靶点发现,到化合物筛选,再到临床试验,最后获批上市,往往需要耗费 10 - 15 年的时间,投入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成功率极低,不足 10%。这不仅让药企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也使得众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望眼欲穿。

AI 的出现,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曙光。它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高效的计算速度和精准的预测模型,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生物医学数据,在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研发成功率 。例如,AI 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数百万篇科研论文和大量基因组数据,快速精准地识别潜在药物靶点,而这一过程在过去,科学家们可能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化合物筛选环节,AI 通过 “虚拟筛选”,能从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中迅速找出最有可能成为有效药物的分子,极大地提高了筛选效率。
在这个 AI 与创新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热景生物、华森医药、悦康药业、阳光诺和、塞力医疗、成都先导、泓博医药、乐普医疗、健康元、华东医药这 10 家公司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它们在 AI + 创新药领域积极布局、大胆探索,凭借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理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引领着创新药研发的新潮流。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 10 家公司在 AI + 创新药领域的精彩表现 。
热景生物:AI 赋能,创新领航
热景生物作为一家极具科技创新属性的生物技术企业,始终站在科技前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无限可能 。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立了 “X-Gen AI 新药发现与设计研究中心”,这一举措标志着热景生物在智能药物研发方向上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 。该研究中心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精英人才,他们具备信息科学、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多领域专业背景,形成了一支跨学科、富有创新精神和强大研发实力的团队 。从数据科学家到生物医药领域的新生力量,不同层次人才的有机融合,为热景生物进一步探索跨学科交叉深度创新筑牢了发展根基 。

在创新药研发成果方面,热景生物收获颇丰。其参股公司舜景医药与首都医科大学的杜杰教授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 FIC 创新药 SGC001 注射液,作为急性心梗(AMI)急救药物,已成功获美国 FDA 及中国 NMPA 临床试验批准,目前临床研究正稳步推进,一旦成功上市,将填补急性心梗急救药物领域的空白,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热景生物重要参股公司智源生物研发的 AA001 单抗,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及轻中度 AD 患者治疗,已于 2025 年 2 月获 NMPA 批准并进入 I 期临床,有望为 AD 免疫治疗领域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在业务增长上,热景生物同样表现出色。2024 年公布的员工持股计划明确了业绩考核目标,要求 2024 - 2026 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20%、44%、73%(以 2023 年剔除新冠业务后的收入为基数) 。公司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已在美国、印度、中国香港设立子公司,在泰国设立办事处,业务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东及欧洲等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获得 600 余项境外资质认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热景生物在 AI + 创新药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华森医药:智能转型,创新研发
华森医药在创新药领域积极进取,不断推进研发战略落地,专注于同类第一(First-In-Class)与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的开发,致力于打造差异化研发管线 。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 9.43%,拥有 27 项在研制剂和原料药研发项目,创新药项目稳步推进 。其中,肿瘤免疫靶点 Parp7 的创新药 HSN 002 已进入 IND-Enabling 阶段,结直肠癌靶点 Usp21 的研究成果 HSN003 在 2024 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展示,并牵头重庆生物医药重大专项 “揭榜挂帅” 项目 。此外,公司首个改良型创新药 CX001 缓释片获批临床,ORIC-1940 也纳入管线,注射用盐酸 ORIC-1940 正在进行临床 Ia/Ib 期研究,预计将成为我国首个用于继发性噬血细胞性组织淋巴细胞增多症的原研 1 类创新药 。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华森医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 。公司自建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 “5G + 工业互联网” 智慧工厂,全面建设 MES(制造执行系统)、BMS(能源管理系统)、EMS(环境管理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等人工智能系统 。通过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公司实现了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高效协同和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生产环节,MES 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高效;在营销环节,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公司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偏好,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同时,华森医药还通过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构建医药生态圈,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合作伙伴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公司积极推进市场营销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化营销新模式,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
华森医药在业务拓展上同样成绩斐然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75 亿元,同比增长 12.04%;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9 亿元,同比增长 4.62% 。公司产品以耳鼻喉科用药(34.19%)、消化系统用药(23.04%)为核心,布局创新药、减肥药等概念 。五大重点中成药 2024 年收入同比增长 21.71%,其中甘桔冰梅片销售收入增长 29.97%,六味安神胶囊增长 23.38%,成为业绩核心支撑 。在国际化战略推进上,公司成果显著,痛泻宁颗粒获新加坡注册批文,甘桔冰梅片等 4 个产品实现海外注册 。公司还获得了首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注册证书,推出以大健康消费品为底层逻辑的 “严品森活” 系列产品,包括食品类和保健品类,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
悦康药业:AI 驱动,成果丰硕
悦康药业敏锐捕捉到 AI 在重塑医疗行业格局中的巨大潜力,率先布局,全力打造全流程 AI 药物研发平台 。该平台依托前沿大模型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AI 算法,犹如一颗智慧大脑,广泛应用于靶点发现、药物设计、药物筛选、化学合成、工艺开发及参数优化等药物研发的各个关键环节 。通过这一平台,悦康药业成功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研发体系,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研发模式的华丽转变,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与成功率 。

在 AI 药物研发领域,悦康药业成绩斐然,已斩获 10 项授权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 AI 药物设计、多肽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是公司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 。公司还在国际知名期刊《Viruses》发表了 2 篇 AI 药物算法 SCI 论文,均属国际首创,为行业在 AI 药物研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司开发的先进深度学习 AI 模型 AVP - GPT,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它能够实现单日生成一万种全新多肽药物分子,与 LSTM、SVM 等前沿模型相比,AVP - GPT 的困惑度显著更低(2.09 vs. 16.13),AUC 值更高(0.90 vs. 0.82),设计筛选出的多肽活性成功率远高于人工专家(76% vs 36%) 。
基于强大的 AI 研发实力,悦康药业首款基于 AI 设计的创新药 YKYY018 蓄势待发,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申报临床 。这款创新药针对全新靶点,采用全新技术路线,致力于解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领域全球无药可解的难题,一旦成功上市,将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除了创新药研发,悦康药业在生产环节也积极推进智能化升级 。公司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项目,完成了制药车间和生产线的智能升级改造,荣获 “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和 “全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企业‘绿色工厂’” 称号,实现了从传统制药向智能化、绿色化的跨越 。
阳光诺和:多肽领域,AI 深耕
阳光诺和积极投身 AI 领域,全力推进多肽药物的 AI 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全资子公司诺和晟泰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人工智能药物发现(AIDD)技术优势,致力于多肽药物的快速研发 。AIDD 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能够在海量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快速穿梭,精准挖掘潜在的药物靶点 。基于此,公司利用 CADD 技术构建的 iCVETide 新药发现平台,进行高效的药物分子设计与筛选 。不仅如此,通过 AIDD 技术,还能完成成药性预测,生成具有潜在药效的候选分子 。

在与华为云的合作中,阳光诺和迈出了关键一步 。双方基于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技术,共同建设 “多肽分子大模型平台” 。此次合作犹如一场及时雨,有效解决了多肽药物研发长期面临的靶点对接难、分子筛选效率低、成药性优化复杂等难题 。合作将依托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的强大算力和 AI 算法,深度融合阳光诺和自主研发的 iCVETide 多肽创新分子发现平台,构建覆盖 “多肽分子力场开发 - 自由能微扰计算 - 分子动力学增强采样” 的全流程 AI 模型体系,实现多肽药物设计的智能化、高效化 。
在具体合作内容上,双方聚焦于多肽相互作用模型、亲和力模型、条件生成模型以及属性预测模型等多个关键模块,共同启动并推进多肽药物研发管线,涵盖从苗头化合物的发现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等研发阶段 。这一合作将带来显著的效益提升,虚拟库容量扩容至百万级,大幅降低实体合成与实验验证成本;通过亲和力模型、条件生成模型等技术,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确定成功率提升将远超当前行业平均水平 。
阳光诺和自主研发的 iCVETide 平台已实现三大突破 。在智能分子设计方面,结合 AI 分子大模型,实现多肽二级构象与靶点结合的精准预测(r>0.6);在高效虚拟筛选方面,覆盖肿瘤、代谢疾病等七大治疗领域的十万级分子库,立项至 PCC 周期大大提效;在全链条开发方面,从靶点确认到 IND 申报,平台已实现支撑 3 项临床阶段管线、10 余项临床前项目 。目前,公司在研管线丰富,涵盖了镇痛、尿毒症瘙痒、抗感染、肿瘤恶液质、肾病并发症等多个领域,对接的靶点包括 KOR、GHSR、整合素等热门靶点 。其中,STC007(术后镇痛 / CKD - aP)、STC009(SHPT 治疗)等核心管线的临床转化正在加速推进 。
塞力医疗:智慧医疗,创新融合
塞力医疗以 “人工智能 + 医疗大数据” 为坚实基础,全力构建智慧医疗综合体系,在智慧医疗领域不断深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公司积极与华为、脑机智能实验室等行业领军者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精神医学数字疗法及诊疗大模型的开发 。其精心打造的 “海思灵曦” 系统,已经成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现临床落地,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塞力医疗同样成果显著 。公司参股的治疗性高血压疫苗 HJY - ATRQ - 001 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受理 。这款创新药意义非凡,它是全球首个治疗性降压疫苗,并成功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众多,且目前的治疗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 。HJY - ATRQ - 001 的出现,有望为高血压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突破传统治疗的瓶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除了在 AI 医疗和创新药研发方面的成就,塞力医疗在医疗智慧供应链服务业务上也表现出色 。公司构建了 “SPD 精益化 + IVD 集约化 + 区域医学检验共建” 的核心主业,拥有自研 SPD 系统,并巧妙结合鸿蒙算力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医疗物资供应链的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 。通过 SPD 系统,医院能够实时掌握医用耗材的库存情况,优化采购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4 年,公司 SPD 业务收入同比增加 7576 万元,毛利率提升 0.41 个百分点,业务占比提升至 45.1%,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柱 。
成都先导:AI 探索,技术领先
成都先导在 AI 药物研发领域的探索堪称行业典范,其核心技术 DNA 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与 AI 的融合,为新药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公司的 DEL 库规模庞大,分子数量已突破 1.2 万亿,筛选综合成功率近 80%,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技术融合方面,成都先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

公司与 Cambridge Molecular 合作,在 DEL 技术平台上引入其高度优化的深度机器学习系统 DeepDELve 2 。这一系统就像一位智能助手,能够为药物靶点高效提供具有潜在活性、更易得的化合物 。通过这个系统,成都先导持续提高筛选效率,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 。例如,在针对某一特定疾病靶点的药物研发中,DeepDELve 2 能够从海量的化合物中迅速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分子,大大缩短了筛选时间,提高了研发效率 。
成都先导还与腾讯 AILab 合作,共同设计开发了分子骨架跃迁算法 GraphGMVAE 。该算法可以在保持分子侧链不变的情况下,生成具有相似活性不同骨架的分子 。以 JAK1 抑制剂 Upadacitinib 为例,该模型成功证明了其在药物发现中的适用性,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有效和准确地寻找新的候选分子 。在实际应用中,GraphGMVAE 算法为药物研发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分子设计思路,拓宽了药物研发的空间 。
在实际成果上,成都先导硕果累累 。公司累计交付超 600 个先导化合物,其中 35% 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2 个项目(HG146、HG381)已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 。HG146 胶囊便是 AI 技术赋能的典型案例,通过 AI 优化分子结构,从靶点确认到 I 期临床仅用 28 个月,较传统方法缩短 50% 时间 。I 期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 35%,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 HG146 的研发过程中,AI 技术不仅优化了分子结构,还在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泓博医药:AI 平台,高效创新
泓博医药在 AI 技术应用方面积极探索,成绩显著,其构建的 AI 技术体系犹如一座精密的科研工厂,高效运转,为新药研发注入强大动力 。公司建立的 AI 辅助分子生成平台,犹如一颗智慧大脑,通过深度学习方法,能够精准实现基于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和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 。在实际应用中,该平台表现出色,能够高效、准确、创新地生成分子 。以抗纤维化药物研发为例,传统的先导化合物优化周期通常需要 18 个月,而借助该平台,这一周期成功缩短至 12 个月,效率提升了 33% 。

在 AI 技术平台建设方面,泓博医药不断突破 。公司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强化学习算法,快速生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结构库,如针对激酶靶点的化合物 。2023 年公司官网展示的 “智能合成引擎”,整合了 Reaxys 和 SciFinder 数据库,通过 AI 算法(如蒙特卡洛树搜索)推荐最优合成路线 。在某抗病毒药物中间体的工艺开发中,该系统成功应用,使收率提升了 15% 。
在专利与知识产权方面,泓博医药成果丰硕 。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药物晶型预测方法及系统》《AI 驱动的连续流化学反应优化系统》等核心 AI 相关专利 。这些专利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默沙东某抗癌药中间体生产项目,反应收率从 68% 大幅提升至 85% 。
泓博医药在合作项目与客户案例上同样表现突出 。与 Insilico Medicine 合作,承接其 AI 设计的抗衰老分子(靶向 SIRT6)的合成与工艺放大,项目已顺利进入临床前阶段 。与 Schrdinger 联合开发,利用其计算化学平台 FEP + 优化某 EGFR 抑制剂,降低脱靶毒性 。在与辉瑞的合作中,泓博通过 AI 虚拟筛选 + 实验验证,完成某抗感染候选分子的库构建(规模 10 万 +),项目已纳入辉瑞 2024 年临床管线 。在与罗氏的合作中,利用 AI 预测原料药稳定性问题,成功避免临床 III 期批次失败 。
在数据与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泓博医药不断夯实基础 。积累了超 15 万条实验数据(反应条件、收率、杂质谱)的小分子合成数据库,以及整合超 5 万个化合物体内外药代动力学数据的药物 ADMET 数据库,为训练垂直领域 AI 模型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同时,公司自建 GPU 集群(NVIDIA A100),并与阿里云合作搭建药物研发云平台,为 AI 模型训练与数据存储提供了有力保障 。
从人才与学术影响力来看,泓博医药组建了 AI + 药物交叉学科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前 IBM Watson Health 首席数据科学家和多名中科院计算所博士 。2023 年,公司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论文《Accelerating Drug Discovery with Hybrid AI-Chemistry Workflows》,详述其 AI 平台在激酶抑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2022 年,在国际化学工程会议(AIChE)展示的案例《AI-Optimized Continuous Flow Synthesis of Anticancer Drug Intermediate》荣获 “最佳工业应用奖” 。
在商业化成果与财务验证上,2023 年半年报显示,AI 驱动的项目(含虚拟筛选、工艺优化)贡献营收约 1.2 亿元,占 CRO 业务收入的 18%(同比增速 45%) 。AI 项目客户续约率高达 92%(行业平均约 75%),且 AI 服务溢价率超传统 CRO 30%-50%(如 AI 辅助分子设计报价比人工设计高 40%) 。泓博医药还入选 Frost & Sullivan《2023 中国 AI 制药创新力 TOP 10》,位列 CRO/CDMO 企业首位,并获得 CDE(国家药审中心)“AI 辅助药物研发试点单位” 资质 ,其 AI 数据管理通过 ISO 27001 信息安全认证,满足跨国药企数据保密要求 。
乐普医疗:心血管领域,AI 突破
乐普医疗:心血管领域,AI 突破
乐普医疗在心血管领域深耕多年,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 AI 技术应用和创新药研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心电领域,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的乐普 AI-ECG 人工智能心电辅助分析技术,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够高效、准确地覆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百余种心血管疾病诊断 。其综合准确率高达 95.2% 以上,部分疾病(如房颤)准确率更是惊人地达到 99.97%,达到了心电图专家的水平 。该系统已成功通过中国 NMPA、美国 FDA、欧盟 CE 三重国际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产业化的人工智能心电诊断系统 。目前,乐普心电人工智能技术已与国内 17,000 + 家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云平台实时监护数据累计 3.6 亿 + 条,远程监护服务累计 580 万 + 人次,高危预警数据累计 490 万 + 条 。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乐普 AI-ECG 技术广泛应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乐普医疗重点布局降糖 / 减重领域 。其控股的创新药公司上海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多平台筛选开发创新药技术,共有 3 款核心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GLP-1/GCGR/GIP-Fc 融合蛋白 MWN101 已开展 2 型糖尿病和肥胖的 Ⅱ 期临床试验,全球研发进度仅次于礼来的瑞他鲁肽 。这款创新药的研发,充分体现了乐普医疗在创新药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敏锐市场洞察力 。糖尿病和肥胖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患者数量众多,对有效治疗药物的需求迫切 。MWN101 的研发,有望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乐普医疗还拥有 GPCR 激动剂筛选平台 LAGMA、RAF™超长效分子开发平台和 Dual-siRNA 开发平台,可筛选 GLP-1/GIP 等多靶点创新药、半衰期更长临床用药剂量更低的大分子抗体、给药间隔半年甚至更长周期的小分子 RNA 创新药 。这些平台的建立,为乐普医疗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
健康元:AI 布局,创新加速
健康元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在 AI 制药领域积极布局,已取得显著进展 。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深度聚焦 AI 技术应用与创新,不断深化落地内部流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全面提升公司结构效率 。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健康元充分发挥 AI 技术的优势,助力分子发现、药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关键环节的研发进展 。公司已全面接入 DeepSeek 等全球先进的 AI 模型,这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分子设计、药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新药研发的核心环节 。通过 AI 技术,健康元实现了研发成本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靶点发现环节,AI 模型能够对海量的生物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精准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大大缩短了靶点发现的时间 。在化合物筛选环节,AI 可以通过模拟实验,预测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大幅提升筛选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
除了在新药研发中应用 AI 技术,健康元还积极推动 AI 在公司各个业务模块的全面应用,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公司将 DeepSeek 等工具整合至全业务模块,加速了现有管线的推进,为创新药研发注入了新动能 。公司还通过战略投资 AI 药物设计研发商英飞制药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在 AI 制药领域的布局 。
在具体的创新药项目上,健康元同样成果丰硕 。其控股子公司丽珠集团的 TSLP 单抗 II 期临床研究正在加速推进,有望成为公司的明星药物之一 。TSLP 单抗是一种针对哮喘等疾病的创新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健康元还在大力推进抗流感药物玛帕西沙韦的研发,这款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潜力,预计将在未来为流感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选择 。
华东医药:AIDD 平台,创新布局
华东医药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搭建了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AIDD)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对海量的药物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通过这个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快速预测化合物对特定疾病的作用效果,在药物筛选和优化环节,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例如,在传统的药物研发中,筛选一个有效的药物分子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 AIDD 平台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潜在的有效药物分子,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华东医药重点布局内分泌、自身免疫及肿瘤三大领域 。截至 2024 年中,医药在研项目合计 129 个,其中创新产品及生物类似药项目 86 个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工业研发投入 (不含股权投资) 11.10 亿元,同比增长 10.34%,其中直接研发支出 7.61 亿元,同比增长 14.04%,直接研发支出占医药工业营收比例为 11.58% 。在如此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下,华东医药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在内分泌领域,华东医药形成了创新药和差异化仿制药产品管线全面布局,商业化及在研产品达到二十余款,现有及后续升级产品涵盖 - 糖苷酶抑制剂、DPP-4 抑制剂等多项临床主流靶点 。围绕 GLP-1 靶点,公司构筑了包括口服、注射剂在内的长效及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 。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 HDM1002,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适应症 Ⅱ 期临床研究全部入组,糖尿病适应症 II 期临床研究也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自主研发的 GLP-1R/GIPR 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 HDM1005,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及 II 型糖尿病 2 个适应症的中国 IND 申请已于 2024 年 3 月获得批准,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的美国 IND 申请已于 2024 年 4 月获批 。
在自免领域,华东医药 HDM3001 (QX001S) 上市许可已于 2023 年 8 月获得受理,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取得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药品注册证书的企业 。引进的创新药 ARCALYST(注射用利纳西普) 用于治疗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和复发性心包炎适应症的中国上市申请均已获受理,这两个适应症均为国家罕见病目录品种,且均已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
在肿瘤领域,华东医药同样成果丰硕 。独家商业化的 CAR-T 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赛恺泽 自 2024 年 3 月获批以来,已完成认证及备案的国内医疗机构数量超过 200 家,2025 年第一季度保持良好销售势头,有效订单量稳步增加 。随着市场拓展及各地惠民保、商业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赛恺泽 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AI + 创新药:未来展望
这 10 家公司在 AI + 创新药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就,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道路 。它们凭借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创新理念和不懈努力,在 AI 技术与创新药研发的融合之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

热景生物的 “X-Gen AI 新药发现与设计研究中心”,汇聚顶尖人才,为创新药研发注入强大的智慧力量;华森医药的 “5G + 工业互联网” 智慧工厂,实现了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了效率与质量;悦康药业的全流程 AI 药物研发平台,从靶点发现到药物设计,全方位提升了研发效率与成功率;阳光诺和的多肽药物 AI 开发技术平台,在多肽药物研发领域独树一帜;塞力医疗的 “海思灵曦” 系统,在精神医学数字疗法及诊疗大模型方面取得突破,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
成都先导的 DEL 技术与 AI 的融合,实现了新药研发的高效筛选;泓博医药的 AI 辅助分子生成平台,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乐普医疗的心电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药研发,在心血管领域为患者保驾护航;健康元的 AI 布局,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华东医药的 AIDD 平台,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展望未来,AI + 创新药领域充满了无限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药研发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AI 技术将在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 。例如,在靶点发现环节,AI 将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潜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在化合物筛选环节,AI 将能够从海量的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分子,大大提高筛选效率 。
AI + 创新药领域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 。随着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到 AI + 创新药的研发行列,将形成一个更加繁荣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 AI + 创新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也将培养出更多的跨学科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相信在众多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AI + 创新药领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创新药物通过 AI 技术研发成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 AI + 创新药领域的发展,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到来 。
#社区牛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