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反内卷之风吹到了医药行业。曾经让药企陷入“报价低一分,销量涨十倍”怪圈的集采,如今正挥起“反内卷”的手术刀。第11批药品集采明确提出“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四大原则,直接终结“唯低价论”时代。报量环节允许医院按品牌报量,中选规则不再简单看最低价,甚至要求报价最低企业公开成本说明。
这一刀砍下去,砍掉了行业多年的内卷根基。也砍掉了二级市场的“束缚”,今天中药ETF(159647)和香港医药ETF(513700)大幅上行。其中中药ETF盘中一度上涨2.7%,周线6连阳,上涨8.92%,表现的非常强势。
一、集采新规: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折点
过去,药企在集采中常陷入“报价低一分,销量涨十倍”的怪圈,但新规直接给这个游戏按了暂停键。药监部门对中选企业实施“两个全覆盖“检查,从原料到成品全程盯防,那些靠偷工减料压低成本的企业瞬间现形。更狠的是医保局直接插手回款周期,推动药企回款从6个月压缩到30天以内。这招直接打中行业痛点,要知道,药明生物这类CDMO巨头,过去常因回款慢导致现金流紧张,现在资金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自然更有底气。
这种政策转向,让优质企业迎来价值重估。比如信达生物,其PD-1抑制剂在集采中不再被低价拖垮,反而能凭借临床数据优势稳住市场份额;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在海外销售放量的同时,国内集采环境改善也让它能更从容地布局创新管线。这些变化,在港股医药ETF的成分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前十大持仓中,创新药企占比近60%,正是政策红利最直接的受益者。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二、中药板块:库存周期扰动下的“黄金坑”
如果说集采新规是西药领域的革命,那中药板块则正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的狂欢。流感季带动感冒类OTC药品需求激增,七蕊胃舒胶囊销量从2022年的52万粒暴涨到2023年的2494万粒,2024上半年仍保持777万粒的高位,这背后是渠道库存加速出清的信号。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药行业正从“医疗属性”向“消费属性”渗透。
精品中药这条线,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东阿阿胶的桃花姬阿胶糕,早已不是单纯的药品,而是高净值人群的“养生社交货币”。这些品牌通过控价、控渠道,把毛利率做到60%以上,议价能力堪比奢侈品。而创新中药领域,政策更是直接开绿灯——古代经典名方如康缘药业的玉女煎颗粒、神威药业的芍药甘草汤颗粒,从方剂到成药的转化周期缩短至1年以内;改良型新药如珍宝岛的清降和胃颗粒,针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这种西医束手无策的复杂证型,借整体调节优势填补市场空白,II期临床刚启动就引来资本围猎。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8月1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三、ETF成分股:半年报“炸场”,三季度更值得期待
政策支持和业绩增长之间差一个企业努力。作为投资者,我们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政策支持,企业业绩就能增长。但香港医药ETF(513700)这些成分股确实不辱使命!
药明生物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增45%,全球生物药CDMO需求回升功不可没;中国生物制药肿瘤管线进入收获期,创新药收入占比突破30%;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获批上市,三季度销售额预期直接奔着10亿去。更夸张的是信达生物,其PD-1抑制剂适应症从肺癌扩展到胃癌、肝癌,临床数据一出来,股价直接拉出20%的阳线。
这些企业的高增长,可不是昙花一现。中药板块里,精品路线的高毛利率、创新路线的政策红利,都在为业绩提供持续弹药。
四、现在上车,或许正是时候
当“反内卷”成为行业主旋律,当中药创新与西药突破形成双重驱动,中药ETF(159647)和港股医药ETF(513700)这类工具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是简单的“一篮子股票”,而是一张通往医药行业新时代的船票。在这里,你不需要纠结某只股票是否被集采误伤,不需要判断某个中药方剂能否转化成功——只要相信,当政策、需求、创新形成共振,这个赛道里的“真金”终会发光。
医药关联个股:云南白药、片仔癀、同仁堂、东阿阿胶、华润三九、白云山、吉林敖东、众生药业、以岭药业、佐力药业。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中药ETF(SZ159647)$、$香港医药(SH51370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