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不仅全球主流车企、储能企业持续加码,而且其在大圆柱电池等新兴领域潜力凸显。拥有磷酸铁锂持续迭代能力,掌握前沿技术,以及产业一体化布局的企业,正凭借技术与产业壁垒抢占市场高地,成为驱动赛道升级的核心力量。

图为调研组一行与海螺创业相关负责人合影
为跟踪电池关键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迭代进程,了解企业发展近况,研析产业发展困境,为国家部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产业第一手信息,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联合电池中国网,开展的“创新推动·纵深推进——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调研”活动,近日走访国内主流电池材料企业。
日前,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等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安徽芜湖的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螺创业”)实地走访调研,与海螺创业副总经理/新能源板块董事长万长宝、海创新能源总经理张洪常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磷酸铁锂研发进展/应用前景、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以及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
资料显示,海螺创业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一家提供节能环保“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产业涉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材料制造、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
在新能源领域,随着海螺创业锂电正/负极材料制造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回收再利用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已形成集上下游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
正极方面,海螺创业总规划50万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其中,芜湖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年产能已达产。
业界周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此前主要应用于方型电池,而受特斯拉、宝马汽车等下游需求带动,大圆柱电池企业也显现出向磷酸铁锂材料放量的趋势。

图为海创新能源总经理张洪常参与座谈交流
不仅如此,张洪常指出,目前从18650等小圆柱电池,到46系大圆柱,甚至是60系大圆柱电池,都有规模化向磷酸铁锂体系加码的势头。“大圆柱电池极限制造+磷酸铁锂极致价格”优势相结合,有望搅动动力、储能当前装机格局。
技术及工艺方面,据该公司正极业务负责人盖腾介绍,海螺创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磷酸铁锂智能化成套设备,采用其独特的纳米化“固相合成法”工艺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拥有10余年磷酸铁锂生产研发经验,目前除了量产供货第三代、三代半磷酸铁锂产品,公司还拥有第四代及以上高压密磷酸铁锂核心技术,相关产品性能表现突出。
据悉,海螺创业还在四川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目前一期5万吨负极一体化产能已投产运营。
据负极业务负责人赖亮介绍,除了石墨一体化项目,该公司还布局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以技术卡位,匹配未来市场需求。

图为座谈交流现场
回收业务方面,该公司旗下安徽海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成立,其主要进行新能源材料回收、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包装容器循环利用产业投资和运营。
据该业务负责人丁贞燊介绍,预计到2032年底,回收项目总规模将超100万吨/年。
储能系统方面,该公司拥有EPC资质,其产业园内自建储能电站已投用;还助力矿卡、物流重卡等应用场景电动化,不断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图为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参与座谈交流
座谈中,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就现阶段国内新能源行业“反内卷”、碳酸锂价格波动、正极材料市场趋势、回收再利用领域破局之道等,与对方进行了沟通交流;此外,她还就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发展历程、主要职能、分会的重点工作等,进行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