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江苏舜天(600287)在公告中以“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流动性”为理由解释其减持华安证券(600909)的行为:在过去8个月时间里,这家以服装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累计减持华安证券571万股,成交金额3721万元。
这并非股东首次减持华安证券,自2019年以来,从控股股东安徽国控集团到第二大股东安徽出版集团,再到东方创业和江苏舜天,减持已成为围绕华安证券的常态。
频繁减持,资本持续撤离
江苏舜天的减持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的股东大会,江苏舜天就通过议案,表示公司将在2019年度择机减持华安证券股票,最大减持数量1亿股,在2019年12月,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1000万股,成交金额7271万元。2020年,公司又发布公告称,拟在当年择机减持华安证券股票,最大减持数量8932万股。2024年10月又计划在12个月内择机减持华安证券股票,最大减持数量2721万股,而此次减持的571万股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此前的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4日,公司已经减持727万股,成交金额4582万元。
此次减持后,江苏舜天仍持有华安证券1423万股,初步测算显示,此次减持产生的股票转让收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约为495万元(未经审计),约占公司2024年度净利润的10.11%。而江苏舜天在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仅827万元,减持所带来的这笔收入对公司来说举足轻重。
然而,江苏舜天不过是华安证券股东减持大军中的一员:2022年4月,安徽国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安徽交控资本、安徽能源集团、皖能电力四大股东集体宣布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1.79亿股,按当时股价估算市值约8.8亿元;2022年7月,第二大股东安徽出版集团宣布拟减持4600万股。该股东此前已分别在2020年减持5355万股、2021年减持2000万股;2022年5月至11月,皖能股份减持4697万股,安徽国控集团减持5000万股,合计占华安证券总股本的2.56%。
可见,自2019年以来,华安证券遭遇多次大股东减持计划,资本退场的脚步从未停歇。
减持潮背后,经营与治理危机频出
股东减持背后,华安证券的经营表现难以令人满意。2021-2024年,华安证券营收和净利润在49家上市券商中排名均位于20名以下,多位于25-35名(行业后50%)。净利润也落后于行业均值,这说明,华安证券在同行业中并无竞争优势。

其次,华安证券的收入对经纪业务展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比如2024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比26.96%,同比增长28.12%;而投行、资管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相对较低。
而且,华安证券还曾于2021年因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不同资产管理计划账户间违规交易、债券投资风险管控不完善等问题,被安徽证监局责令改正。

另外,在股东减持之际,华安证券内部治理也显现隐忧。2022年4月1日,公司突然公告总经理杨爱民因“个人原因”辞职,这位自2018年6月起掌舵的总经理,曾带领公司实现四年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更令人关注的是,华安证券第三届董事会及监事会本应于2022年4月19日任期届满,但公司以“换届工作尚在筹备中”为由宣布延期换届,直到2023年3月才出台新的换届公告。

当外部经营与内部治理纷纷响起报警器,市场对华安证券开始信心不足,资本大幅退场也显得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华安证券已于2025年一季度实现业绩回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31亿元,同比增长72.02%;归母净利润5.25亿元,同比增长87.79%。在已披露的同行中,净利润排名第21位,ROE达到2.30%,排名第6。但这份成绩单依然没能阻止股东的减持步伐,江苏舜天的减持操作贯穿2024年11月至2025年7月,恰好覆盖了华安证券业绩回升期。短期业绩的回暖已然难以挽回长期信心的不足。
更深层次看,区域券商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是股东持续减持的核心原因。随着证券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加剧,中型券商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在减持阴影下,市场信心受挫,股权结构稳定性受损,在证券行业差异化竞争格局下,由于缺乏鲜明的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华安证券于头部券商的差距仍然明显。
尤其是,面对券商行业洗牌加速,前十大券商净利润已占全行业一半以上的现实,和股东减持与行业分化的双重压力,华安证券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区域特色与专业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当连控股股东都在减持时,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又能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