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李永华
如果去问一个警察最怕办什么案子,流窜作案到本地的案件肯定是答案之一。
不管你日常把这一方土地治理得多好、对各种属地的人员清查的有多么仔细,犯罪分子仍然有可能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哪一天突然流窜到这里犯个恶性的案子,引爆舆论。
犯罪手段不是这里常有的,也没有过去的蛛丝马迹可以调查,办起来困难,治安责任还得自己背上,毕竟有“属地管辖”的规则,你只能接着。
而最近的招聘平台就陷入了类似的情景。
网络流传BOSS直聘平台一自称“王某香”的“求职者”与招聘方沟通中存在低俗信息,在全网掀起了舆论声潮。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曾承受领导长达45分钟剧烈撞击”这种少见的、“新颖”的色情很容易吸引广大网友的眼球,助长了舆情的发酵(如果是其他“普通”低俗信息可能难以有这么大的影响),使得一场原本盗用信息寻求刺激的个体违法犯罪活动,变成了一场互联网“玩梗”的狂欢,把事态近一步扩大化。
而风暴眼中的招聘平台BOSS直聘也顺带成了众矢之的。
虽然事件发生后,BOSS直聘第一时间封禁涉事账号,并主动配合警方调查,很短的时间就锁定了盗用信息、冒充女性的犯罪嫌疑人,明确了纯属“寻求刺激”的动机,响应速度很快、与警方配合也很流畅高效;
虽然作为互联网平台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只能封号、移交线索,帮助警方追溯IP、调取实名信息、实施刑拘,已经在法律框架内已用尽企业权限;
虽然事件的发展本身疑点重重,有些截图明显诱导犯罪者聊天(比如在对方给出性暗示词语后还发出面试邀约,不符合一般正常企业招聘的逻辑),存在别有用心者“故意黑”的可能性;
但是,对吃瓜群众而言,甭管坏人多坏、从哪里来的、安的什么心思,发生在你这里,“属地管辖”,坏结果就是要你兜着,就是要抨击你平台。
这是不是像极了兢兢业业的警察同志在面对流窜作案时难受和无奈而又必须高标准把案子办下来,最后还要被私底下说一句这地方的治安怎么恶化了?
当然,在其位谋其政,BOSS直聘面对汹涌的舆论再冤,这件事它必须接着,肃清平台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哪怕各种黄谣或其他性质的“流窜作案”再随机,既然办了平台,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来。
在这个事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平台审核机制难以识别各种对话情境,“曾承受领导长达45分钟剧烈撞击”作为“老司机”才能理解的表达,即便是普通人如果不经过提醒,恐怕也可能难以理解,对需要不断喂养既有语料才能形成认知能力的AI来说,就更加难以识别了。
如果贸然提高识别敏感度,又很可能造成正当的对话被错误识别,大大降低用户体验,因此平台的自动化审核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选择在“魔高一尺”后马上做到“道高一丈”,学习新的语料。
这就好比本地警察在办理流窜作案的案件时,会面临陌生的作案手法等问题,需要不断学习,不能随便“戒严”影响本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归根结底,我们声讨的是犯罪者,不是正在积极打击犯罪的平台。错在犯罪分子,平台要持续优化机制、提升审核能力,但根治还需要社会共治,让造黄谣的人“出头必被抓”且付出更惨痛的代价,法律、监管、平台、用户举报多方合力,杜绝互联网上到处造谣的“流窜作案”。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