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工,将拉动远超过发电本身的经济效益。
据新华社消息,该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这不仅将影响我国水电产业格局,且对电力设备、地基处理、隧道掘进/盾构等多个产业带来利好。
7月22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后,水电站可以进一步与周边的风电、光伏项目协同配合,为这些新能源发电提供有力支撑,水电站的稳定出力能很好地弥补风电、光伏的间歇性,这无疑是一大优势。同时,它对周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很显著,比如农业方面,这类水利工程开发通常会给农业灌溉带来好处。
酝酿多年
这一“巨无霸”工程的启动,背后是长达多年的深耕与筹备。据企业观察报报道,其构想最早可追溯至16年前,2009年,相关单位启动地质专题研究,为工程可行性奠定基础。
历经多年论证,项目逐步纳入国家战略布局。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二节“拓展投资空间”中明确指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
2024年12月,该工程获核准;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工程列入年度计划;今年7月19日,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林伯强表示,水电站河流开发问题其实论证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论证完毕并开始开发,确实是顺应了国家的发展需求。
从自然条件来看,雅鲁藏布江源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中国杰马央宗冰川,流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至墨脱县巴昔卡处流出中国边境,长2057千米。
据业内测算,雅鲁藏布江下游(西藏林芝-墨脱段)因“大拐弯”地形形成巨大落差,水能资源高度集中,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额相当近5个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总投资达2485.37亿元),装机规模近700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3000亿千瓦时,规模相当于3个多三峡电站,够3亿人用上1年。
中国银河证券指出,我国常规水电开发进入后半程,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6.87亿千瓦,截至2024年末,常规水电累计装机3.77亿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55%。此次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开工,无疑提振了整个水电行业的长期成长性。
值得关注的是,雅下工程投产后,将对我国能源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水电装机容量将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有望突破50%,优化能源结构。
带来巨大经济效应
记者获悉,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不仅如此,水电行业再添巨头,国家还成立了中国雅江集团,保障雅下水电工程顺利建设运营。
林伯强告诉记者,这次投资的规模很大,作为一条完整流域的梯级开发,这种模式在调峰等方面优势很明显,而且水电本身清洁无污染。参考三峡的经验,水电的成本相对较低,比起风电、光伏受天气影响大、输出不稳定的情况,经济性和可靠性都更有保障。
这项超级工程的经济效应或许远超发电本身。据业内测算,项目将直接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是三峡工程的3倍;建成后每年可为西藏带来200亿元财政收入,相当于其202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2/3。若未来碳汇指标实现交易,还将新增巨额收益。
从产业拉动看,各方机构普遍看好其带动效应。中信建投指出,雅下工程体量大、难度高,约为2024年我国全年水利投资的88.7%,预计水利水电建设、隧道掘进/盾构、民爆、电力设备、地基处理、建材等多方面企业均受益。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认为,总投资1.2万亿元有望上调,输变电投资额或可达1890亿元—3150亿元,电力设备产业链长期受益。具体来看,一是水电设备供应商包括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浙富控股、国电南瑞。二是水电配套特高压外送需求确定,供应商主要包括许继电气、特变电工、四方股份、思源电气等。三是水电出线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细分赛道步入中长期景气周期,中国西电、平高电气、长高电新、安靠智电等主要供应商有望受益。
中金公司也表示,雅下项目是继三峡工程后又一国家级重大水电工程,有望为水电机组、电气设备厂商带来长期发展空间。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看好特高压交直流长期空间。
二级市场上,记者关注到,民爆、水泥、盾构机概念、工程设备与设计等多个概念大爆发,电力设备板块方面,目前,仅东方电气连续三个涨停,其余多数电力设备股表现较为平淡。不过,长远来看,随着项目的推进,后期水电站设备及输电电缆等需求将会增加,相关产业链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某券商投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电力建设需待水电站即将建成后才会投入,所以电力建设表现弱于预期。
截至目前,中国电建、超图软件、中钢天源、徐工机械和海南华铁多家公司表示已经参与雅下水电项目,另外,民爆、测绘和工程机械等行业多家公司表示将积极准备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