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北京股友,我的每一篇帖子他几乎都会通读,有时看得还挺仔细,甚是不容易,在此向他致意。这是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正式回应这位股友,解答他的一些困惑,并向他提一些建议。
一、解释几点困惑
1、关于图片
我的每一张图片都会经过编辑,但不会修改图片内容,一般会将原图中冗余或不合适公开的信息去除,但确保剩余信息均是真实有效的。编辑的过程只使用了截图与计算机自带的画图工具,这就够了,没有高级到使用PhotoShop处理(简称PS),虽然我很精通它。
关于图片的细节,有一些地方我们这位股友不太了解其生成过程,比如百分号。界面中的“%”,是在系统计算出结果后,再将结果加上“%”而生成,大多数股票操作的客户端会按西方字符的习惯在数字与符合之间加“西文空格”,将“16.27%”转化为“16.27 %”呈现。

有时,系统不一定使用空格解决这种习惯,而只是显示时进行处理,如下图,中西文字符与中文字符,在显示时会“加宽”间隔,但实际上是没有空格的。

按习惯,在西方的一些字符前后一般会加“空格”,但我们普通人一般不会注重这些细节,但如果使用的处理系统比较新,会自动加大“间距”显示。前一段时间跟女儿一起晚餐,她向我“诉苦”,太不细心了,总是被墨尔本的老板讲,“-”前后总是忘记加空格,但她实在看不出来,不知老板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现在她让一个小下属专门校对文字,小下属也总能看出来。我建议她以后直接让AI检查格式就可以了,中国人一般看不明白太多的西文格式要求及习惯的。
我用的移动端是华泰的,它在“%”后加大了显示间距(也有可能是空格),但在“+”前后没有加,这其实是不太符合西文习惯的。
2、关于小数
在华泰证券的移动端,股价保留两位小数,但成本价、买入均价保留三位小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上图)。
但如果切换到电脑端,你会发现更多的“异常”。

PC端不但成本价、保本价是三位小数,市价也是三位小数;而我们实际操作中,在大A市场你从不会用到三位小数。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系统不但要适应大A市场,还要适应香港市场及国际市场,很多市场小数位数是三位,PC端用户会有更多的可能进入香港与国际市场,故保留三位小数自有它的道理。
3、关于盈亏比例
另外,同一家公司的移动端、PC端的一些数据也可能不同。如在7月17日收盘时,联影医疗我PC端的持仓成本为108.915,盈亏比例为16.19%,但在移动端,盈亏比例为16.27%,这与税费及计算方式有关;另外,移动端、PC端的软件可能是不同的公司开发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小的差异。
还有,这位股友可能不太熟悉系统中盈亏比例的计算方式。下图是近一个月来有三天我联影医疗的持仓情况:

随着仓位的变化,股价的变化,盈亏比例会快速变化。系统计算盈亏比例的方法是:盈亏比率=(市价-成本价)/成本,这与你当初的买入价没有关系。
二、几点建议
1、多了解自己,尤其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弱点在哪里(不展开)。
2、多了解行业与公司,少关注股吧中听帖子与评论(不展开)。
3、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通常情况下,人群中80%以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要正视它;如果不能自我调整,还是要借助外力,包括医生与药物。
比如,我每天会发一到三篇帖子,分析个股、行业及自己的操作,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坚韧”的表现,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上“偏执”的表现,这两者之间就差了一层纸,“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也就是这个道理。人从正常心理到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是一步步发展的,大致会有以下阶段:

我大学是生物工程出生,但后来向计算机软件、艺术通论、人工智能方向转,心理健康也曾经是我重要的关注领域。我用这篇章帖子专门进行回应,是因为我感觉从人性向善的角度确有需要回应您。比如中:
我的用户名是“Focus_SAIC”(关注上汽集团),那是因为我曾经在上汽集团上产生了重大亏损,约有60万吧,原因是没有能“立足长期布局,只注重短期博弈”,一看到用户名,我就知晓按我的操作习惯与意志特点,该如何选股(注重长期),该如何操作(注重短期博弈)。这可以理解成“执著”,但为了改名而改名,为了某个虚无的、病态的目的而改名,可能是一种“偏执”状态了。
这种偏执可能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百分号的位置,字体的大小等等细节的过分、近乎病态关注。其实只要多用几家券商的客户端看一看,你就明白,不同券商的客户端界面格式差别大去了,许多券商的界面就是如此;亦或自己知晓,但一直装睡。我的每一篇帖子,不论是正面的、负面的,看多的、看空的,如果你总感觉到是针对什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就不是”偏执“,而是有点“妄想”的味道了。老实讲,在吧中偶尔能看到一些唱多唱空的软文,但什么托、水军什么的,真的极少见到。
善意提醒:方便时去看看心理医生,这不丢人。很多时候,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想不通,也不是别人做做心理疏导就能解决的,必须药物干预。这方面我有体会。我记得以前我专门写帖回顾过我母亲(但我没有讲她从40-55岁间一直生病,导致我辍学两年,差点没有上高中)。她当时就是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当时周围人不明白,精神问题也是病,必须就医,必须正确用药,故当时一直时好是发。到我大学毕业了,方明白,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在长期、规范用药后,一切都好了。
如果真觉自己身心很正常,只是故意如此,那也不要用攻击性的、过于负面的语言,这就不是身心健康问题,而是道德品格问题了。
如果我确认你确实已经阅读过这篇帖子,我会第一时间隐藏它,删除它;如果感觉我冒犯了你、伤害了你,我也会将帖子删除或隐藏,并向你致歉。
$联影医疗(SH68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