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田甜)近日,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取得多项关键进展,总降变成功受电、高纯绿氢稳定产出、合格氮气持续供应等核心节点相继达成,标志着该项目从建设阶段全面转入系统调试与试运行阶段。
项目总降变电所一次受电成功,意味着电力“大动脉”正式贯通。作为重要的电力枢纽,该变电所可将外部220kV超高压电与升压后的风光清洁能源汇集至35kV母线,经变压至10kV后,为制氢、化工等核心单元供电。其搭载的柔性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负荷、动态调节功率,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此次受电构建起项目稳定的能源供给网络,为后续制氢及化工装置的调试运行创造了必要条件。
电力保障到位后,PEM电解制氢首套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运行平稳,并产出纯度99.999%的氢气,每小时产能达9600立方米。这套装置灵活性突出,可在30%-100%负荷区间高效运行,适应风光发电的间歇性特点,以纯水为原料实现零碳制氢,相比传统碱性电解技术响应更快、能耗更低,为“风光发电→绿电制氢→绿氢合成氨”全链条零碳化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项目空分装置调试同步推进并实现流程贯通,稳定产出含氧量小于5ppm的高纯液氮与气氮,制氮系统规模达每小时20500立方米。该系统采用三空压机联动、分子筛净化及双塔精馏带泵工艺,为合成氨与制氢装置提供关键原料。项目团队通过协作完成空压站投用、机组联动试车等任务,保障了这一“工业血脉”的稳定供应。
电力枢纽投运、绿氢成功产出、氮气稳定供应——三大核心节点的相继突破,标志着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已打通关键工艺路径。
依托“氢动吉林”政策,吉电股份以大安项目为核心积极布局。在技术输出与标准引领方面,凭借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氢涌”PEM电解装备,为多地提供定制化制氢方案。同时,牵头编制《绿氢合成氨技术规范》,并与合作伙伴共建“绿氨-航运”联盟,打通“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条,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据介绍,大安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相当于减少13万辆燃油汽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目前,项目正进行投产前的最后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