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市场,美国自身的磷酸铁锂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2024年,美国69%的锂离子电池进口来自中国,磷酸铁锂(LFP)储能电池的本土产能缺口更是高达90%。同时,美国本土电池的制造成本高昂,几乎是中国的2.5-3.5倍,而且其用于锂电池生产的磷酸铁锂原料进口依赖度更是高达70%。
韩国或将反超。正当我们依然沉浸在锂电池取得突破,新一代高压实磷酸铁锂制备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韩国企业也正在悄悄转型,甚至完成反超。
7月15日,据韩国锂电池巨头SK On透露,公司近日与同为韩国企业的L&F公司就向北美市场供应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事签订谅解备忘录。
韩国企业已经在新一代高压实磷酸铁锂制备技术上开始布局,并试图借助中国锂电企业在美投资受阻的时间差,加速布局北美市场。

01
务实转型,磷酸铁锂角逐市场
众所周知,随着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极致安全和低成本的追求,磷酸铁锂电池正在成为主流。就连马斯克也曾表示未来将把三分之二的特斯拉都改用磷酸铁锂电池。而在储能方面,几场储能电站的大火的惨痛教训,也使得人们意识到只有用磷酸铁锂电池替代三元锂电才能彻底解决安全隐患。
据相关市场测算,预计到2030年,美国动力和储能电池总需求将达到1500GWh,其中约近一半,也就是近750GWh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其中,2024-2026年,美国磷酸铁锂需求量预计将快速增长,需求量每年将达到357万吨,复合增速超过35%。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市场,美国自身的磷酸铁锂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2024年,美国69%的锂离子电池进口来自中国,磷酸铁锂(LFP)储能电池的本土产能缺口更是高达90%。同时,美国本土电池的制造成本高昂,几乎是中国的2.5-3.5倍,而且其用于锂电池生产的磷酸铁锂原料进口依赖度更是高达70%。
北美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有限供给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商机。于是,除了日本依然在坚守三元锂电池路线外,中韩两国企业齐聚北美市场,计划开始了一场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盛宴”。
其中,中国的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与美国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达成合作,还计划向福特汽车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包。亿纬锂能则与戴姆勒卡车、帕卡及康明斯成立美国合资公司,计划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也曾经几乎布局墨西哥,抢占北美市场。
而韩国企业也从最初单纯依赖三元锂电池路线的“执着”中走出,LG新能源计划在2025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其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生产。三星SDI也在开发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目标是2026年实现量产。SK On则计划与L&F合作,计划在美国建立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链。

02
韩国机遇,中国企业绕道出海
然而,出海多艰,抑或说好事多磨。原本如火如荼地“锂电出海”,目前却遭到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打断。对于中国电池的超额关税、对于中国投资的打压,使得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磷酸铁锂市场的进程举步维艰,各大项目纷纷停摆。
中国企业在出海受阻的情况下,一方面不得不纷纷转向韩国和东南亚,另一方面则滑向更深的“内卷”。
而对于韩国企业来讲,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好机会。
首先,在缺乏中国企业竞争的情况下,韩国企业在北美市场大杀四方。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均在北美市场积极布局产能。例如,LG新能源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在北美部署了8个基地,规划总产能超过350GWh。此外,三星SDI则与通用汽车在印第安纳州新卡莱尔斥资35亿美元打造的合资项目,SK On与福特的合资企业BlueOval SK正在肯塔基州格伦代尔运营两家电池厂,在田纳西州斯坦顿运营一家电池厂,工厂有望2025年投产。此外,SK On还通过与现代汽车的合资企业在佐治亚州巴托投建了一座电池厂。
其次,韩国也成为中国企业绕道出海的捷径。容百、华友、国轩高科等中国企业不仅在韩国纷纷建厂,更将磷酸铁锂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也开始向韩国进行布局。其中,2023年8月,容百科技在韩国投建2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投资额不超过6.42亿元。2025年,瑞浦兰钧也与韩国晓星重工业达成合作,计划在韩国建设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
此外,LG化学与中国华友钴业签署正极材料供应链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在摩洛哥合建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目标年产能5万吨,2026年投产。韩国的浦项制铁、L&F,以及相关设备企业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韩国成为中国锂电企业突破关税壁垒,绕路出海,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利润的跳板。同时,中国也成为韩国企业切入磷酸铁锂路线,进军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拐杖。

03
加快走出去,警惕新的竞争对手
当然,中韩合作还有一大契机,那就是中国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上的领先技术。
在历经出海受阻,多年蹉跎之后,中国锂电企业犹如被关进“八卦炉”里的孙悟空,不但没能被困难吓倒,反而练就了一身铁骨。磷酸铁锂技术是从第二代卷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现在密度没有达到2.6g/cm³,还想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最新的第五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据说已经搞到了2.7g/cm³以上。
这种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锂电池续航性能和循环性能,还可以进行超快充电。2025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其充电速度可实现5分钟充至520公里续航。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也可实现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充电速度。
目前,凭借着这一“绝技”,湖南裕能、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富临精工等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也纷纷走出业绩低谷,逐步向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新一代锂电池产品进军。此外,在磷酸锰铁锂技术上,容百科技、星恒电源等企业也已经实现量产应用,并通过与三元材料、锰基材料的掺杂使用,实现了性价比的最优化。
整个磷酸盐系锂电正极材料,不论市场还是性能都呈现再次爆发的趋势。这也是韩国企业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又一契机。大家联手将更先进的磷酸铁锂产品推向北美市场和全球市场市场,不仅可以再次拉开与欧美的技术差距,还可以为企业跳出价格内卷争取更广阔的空间。

现在,关于未来的选择权又回到了我们这边——是选择利用技术优势加快出海,完成技术的变现;还是坚守技术优势,谋求对对方的遏制?
从历史的情况来看,这种试图利用技术来遏制市场的企图只能得逞一时,长期来看技术优势迟早被人破解。这一点从我们曾经遭受的技术封锁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先进技术并非牢不可破的坚城。而且对于磷酸铁锂这种更偏向于应用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其实并不存在太多技术壁垒。
目前至少韩国的情况来看,在与中国合作而不得的情况下,其自身也在加速对于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研发和量产投入。
今年2月份,韩国主要电池材料制造企业L&F就已经宣称突破了磷酸铁锂2.7g/cm³压制密度的技术,比当前行业头部水平再提升3.8%。而此次身为韩国锂电巨头的SK On宣布与L&F就向北美市场供应磷酸铁锂材料达成的备忘录显示,SK On与L&F的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在磷酸铁锂电池上的能力,推进其更快进入北美ESS储能市场。韩国将代替中国成为北美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国。
尽管,对此韩国也认识到追赶中国没那么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过于自我设限,留给韩国更长的追赶时间,那么所谓的技术壁垒似乎并不牢固,中国企业或将失去拓展海外市场的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