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资本市场,科技赛道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当市场还在争论“风口”与“泡沫”时,有一类资产正悄然成为资金布局的焦点:科创芯片ETF(认购代码:588923)。它不讲故事,不追概念,而是用硬核的产业逻辑和扎实的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参与国产芯片产业升级的快车道。
一、为什么芯片行业值得长期关注?
芯片是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从手机、汽车到云计算、人工智能,几乎所有科技场景都离不开它。但芯片行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政策支持从“口号”转向“落地”,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精细。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十四五”规划将芯片列为战略产业,科创板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已聚集超50家芯片企业,覆盖设计、制造、设备等全产业链环节。政策不仅提供资金扶持,更通过制度优化(如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吸引长期资金入场。
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AI、云计算、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芯片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仅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对国产芯片的需求预计将提升至40%。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炒作,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国产化加速:过去依赖进口的环节正被本土企业逐步突破。中芯高端工艺良率突破95%,长江存储232层3D 芯片量产,这些进展让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同步提升。
二、科创芯片ETF的“独特配方”
市面上的芯片基金不少,但科创芯片ETF(588923)的底层逻辑更值得深挖。
1、聚焦“硬科技”,拒绝“泛科技”陷阱
科创芯片指数(000685)的选股标准极为严格:只选科创板上市的芯片产业链核心企业,覆盖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环节,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超58%。这种“窄基”策略,避免了泛科技ETF的“泛泛而谈”,确保每一分钱都投向最硬核的资产。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8日)
2、季度调整机制,捕捉“新势力”
传统指数每年调整一次成分股,而科创芯片指数每季度优化一次。这意味着,像寒武纪、海光信息等“新锐”企业能更快被纳入,淘汰掉掉队的公司。近一年,该指数已通过季度调整引入3家AI芯片设计公司,剔除2家技术停滞的企业。
3、低门槛参与,分散风险
投资单只芯片股风险极高:龙头股可能受技术路线影响大幅波动,小公司又可能因研发失败一蹶不振。科创芯片ETF通过“一篮子”投资分散风险,同时免去科创板50万门槛的限制。
三、当前行情的“隐藏逻辑”
尽管基金仍在认购期,但市场已用“真金白银”投票:
1、政策与资金的“共振”
科创成长层引流:证监会明确鼓励基金配置科创板ETF,科创芯片指数因成分股“纯度”高,成为资金首选。
长期资金入场: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速布局科创板,2025年二季度相关资金规模已超500亿元。
2、估值与成长的再平衡
当前科创芯片指数市盈率处于历史高位,但高估值背后是高成长性:2024年成分股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15%,远超A股平均水平。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逻辑,适合长期持有。
3、行业基本面的悄然改善
产能出清加速:2025年一季度国内芯片产量同比增长25%,价格触底反弹10%,中微公司、中芯国际等龙头毛利率开始修复。
技术红利释放:TOPCon、HJT等N型芯片技术渗透率提升,推动组件效率突破24%,打开利润新空间。
科技行业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充满变数,但也正是这种变数孕育了超额收益。科创芯片ETF(588923)的底层逻辑,不是押注某一家公司,而是相信中国芯片产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驱动,终将实现突破。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买什么股票”,不如选择一条更高效、更透明的赛道——这里没有内幕消息的干扰,只有产业升级的必然。
科创芯片关联个股:中芯国际、海光信息、寒武纪、澜起科技、中微公司、芯原股份、沪硅产业、思特威、恒玄科技、华海清科。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8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科创芯片ETF指数(SH588920)$(认购代码:588923)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