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 YU7 汽车的大定数据着实惊人,6 月 26 日发布上市后,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辆 ,1 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辆,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辆,这样的成绩远超大众预期。
不知道当格力的董明珠看到这个消息时,心中会作何感想,因为局外人来看,董明珠和雷军好似商界的一对“欢喜冤家”,如今小米业绩一骑绝尘,甚至在空调等格力主战场家电领域,更是对着格力的市场地位打,这个我觉得应该是大大超出董明珠预期的:一个做手机和自己行业完全不搭界的新手愣头青品牌,今天竟然已然威胁到空调江湖霸主的地位,这绝对是万万想不到,如果用开玩笑的说法来说,董大姐可能想的是不是当年的“赌约”刺激到雷军了......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空调将在 2025 年内实现从行业第四到第三的跃升,并计划 2030 年冲击国内前二,前三品牌中已经完全不提格力。
在商业江湖中,董明珠与雷军的“交锋” 早已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那句著名的 “10 亿赌约”,更是将两人以及背后的格力与小米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直到今天,人们热衷于讨论双方的论战,那么董明珠一向非常有自信,自己的产品绝对是消费者理想之选,那么她真的懂雷军吗?懂小米品牌及其品牌战略吗?今天,站客观角度,不吹不黑,大胆剖析,相信不少观点你未曾听过。我们来从两位商界旗帜人物出发,客观分析一下小米和格力,从品牌定位的角度,这两家企业有着怎样截然不同的产品品牌定位发展逻辑与市场策略?最后我也会做一下小米品牌营销行为的商业预测。
格力的品牌定位:坚守品质的“硬核” 之路
董明珠对格力的品牌定位,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色彩,她将格力深深打上了“质量至上” 的烙印。在董明珠的理念中,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品牌立足市场的根本。她曾多次公开表示,格力空调 “十年不用维修,如果有维修就直接换。
不知大家看到这句口号是什么感觉,估计要是放到十年二十年前,我估计是相当有效,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在李奥贝纳公司工作时,我们服务汽车客户,一提到汽车的皮实耐用我们就会必然提到一个品牌:捷达,捷达在中国近30年的历程,被誉为“皮实耐用”的神车,累计销量更是突破400万,然而现在神车已然退出历史舞台,我不是说品质不重要,品质很重要,然后当下消费者的需求远远不止于此,质量过关已经成为标配,消费者除了功能理性诉求,还有感性包括如外观、人性化功能、最新科技(如物联网)附加等等感性情绪价值的满足,什么叫做与时俱进,你必须紧贴消费者,知晓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那才能站在时代的潮流,并且引领潮流。
格力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多年来,格力建立了庞大的研发团队,专注于空调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掌握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到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空调产品,如搭载“格力 - 钛” 电池的光伏空调,实现空调的 “零电费” 运行,格力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
在营销层面,董明珠也是懂流量的,将自己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她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公众场合,亲自为格力产品代言。董明珠强势、果敢的个人形象,与格力追求高品质、敢于承诺的品牌特质相互呼应。她通过参加综艺节目、举办直播带货等方式,拉近格力与消费者的距离,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这种以个人 IP 带动品牌发展的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让格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然而,格力过于强调基础质量和技术的品牌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功能和质量,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使用体验、品牌文化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格力在产品颜值方面,相对缺乏创新和突破,部分产品外观设计较为传统、保守,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时尚感的追求。同时,格力在品牌形象塑造上,过于依赖董明珠个人(逻辑上小米也有这个问题,过于依赖雷军),一旦董明珠的个人形象出现波动,可能会对格力品牌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格力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品牌定位的延伸也面临挑战。例如,格力涉足小家电、智能装备等领域,但消费者对格力的认知仍然主要停留在空调产品上,如何将“质量可靠” 的品牌形象成功拓展到其他领域,是格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米的品牌定位:性价比与生态链的“破局之道”
雷军带领下的小米,品牌定位从一开始就与格力有着显著差异。小米以“性价比” 为核心切入点,打破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原有格局。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市场上高端机型价格昂贵,而中低端机型质量参差不齐。小米推出的首款手机,以高性能、低价格的组合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雷军通过互联网营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将实惠让利给消费者,让更多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的智能手机。这种 “性价比” 的品牌定位,使得小米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随着企业的发展,小米逐渐构建起了庞大的生态链体系,这也是小米品牌定位的重要延伸。小米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领域,而是围绕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推出了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设备等。通过打造“小米生态链”,小米将品牌定位升级为 “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小米生态链产品延续了高性价比的特点,同时各产品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小米智能家居 APP,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实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这种生态链模式不仅丰富了小米的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小米品牌的粘性和忠诚度。
在品牌营销方面,雷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粉丝经济。他通过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与米粉进行频繁互动,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反馈融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中。这种与用户深度沟通的方式,让米粉感受到自己是小米品牌发展的参与者,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也成为行业内的“现象级” 事件,雷军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演讲风格,向消费者展示小米新品的亮点和优势,引发媒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产品的销售和品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小米的品牌定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过度依赖性价比策略,可能会导致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低价” 的固有印象,难以向高端市场突破,这也是为什么雷军为什么要把一辆20多万起步的YU7 SUV定位成为豪华高性能SUV的原因(在之前我们也很少见20多万起步的车定位成为豪华品牌,这个价位是个B级车,顶多算个小轻奢入门),因为小米正想要把品牌往高端拉,然而这个逻辑上也可能存在风险,一旦小米真的成为一个豪华或者超豪华品牌,也许也真不是小米了,优衣库可从没有想要成为一个高端服装品牌,这个我觉得小米应该要深思,现在可能是雷军是想把品牌形象拉上去,但是怕就怕要了这个西瓜,结果把以前的芝麻给丢了,品牌定位的升级希望是审慎且可长续的才好。
同时,小米生态链企业众多,客观说,产品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保证生态链产品的质量一致性,维护品牌的口碑和形象,是小米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品牌也纷纷效仿小米的生态链模式,小米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品牌定位,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董明珠与雷军品牌定位理念的差异与碰撞
董明珠和雷军品牌定位理念的差异,根源在于两人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理解。董明珠坚信,在制造业领域,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就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她注重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技术创新,认为品牌的高端化和专业化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基础之上。因此,格力在品牌定位上更强调垂直领域的深耕,专注于空调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追求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
而雷军则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产品和智能生活的需求。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可以打破传统行业的壁垒,以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通过生态链的构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实现品牌的多元化发展。小米的品牌定位更注重横向的拓展,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现在将要以汽车为核心),向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服务领域延伸,打造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活生态系统。
这种品牌定位理念的差异,在双方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董明珠曾多次公开抨击小米,质疑小米产品的质量,认为小米存在侵权、抄袭等问题,产品质量不过关。在她看来,小米以低价策略和营销手段抢占市场的做法,是对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违背了企业以质量为本的原则。而雷军则坚持小米的性价比和生态链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小米的发展模式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之举,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和选择。
从消费者视角看格力与小米的品牌定位
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在空调领域,格力“质量可靠、技术专业” 的品牌定位,吸引了注重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消费者。特别是在商用空调和对空调质量要求较高的家庭用户中。消费者选择格力空调,往往是出于对其质量和售后的信任,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而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领域,以高性价比和丰富的生态链产品,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和追求科技生活的人群。小米的产品不仅价格亲民,而且功能丰富、设计时尚,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例如,小米的空调以其时尚的外观、多样的功能和实惠的价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首选穿戴设备。此外,小米生态链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消费者打造了便捷的智能生活体验,这也是小米品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无论是格力还是小米,都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品牌定位。
对于格力来说,需要在保持产品质量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时尚感和年轻化程度,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同时,无需多说别人的不是,不管是不是别人的问题,更谦虚更多时间去研究消费者真正需求才是要务。
对于小米而言,在坚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更关注产品质量,如果想要发展高端产品,需要加大在高端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真正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和高端形象,而不仅仅是在宣传上占得宣传的高位,同时消费者选择你,更应该感谢、敬畏市场。
我们来更深入分析下,其实董明珠与雷军、格力与小米的差异,本质上折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时代企业思维的碰撞,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挑战:
董明珠与格力的争议点
自我视角与用户视角的平衡:董明珠的“质量至上” 源于制造业的硬核逻辑,这是格力的立身之本,但在消费升级时代,用户需求从 “能用” 转向 “好用 + 喜欢”,过度强调 “我认为好” 而忽略用户体验(比如格力手机的市场反馈),确实容易与市场脱节。
个人 IP 与品牌的绑定边界:用个人名字命名门店,本质是想强化品牌信任,但当个人风格过于强势时,可能让用户产生“被灌输” 而非 “被理解” 的感受,尤其年轻消费者更倾向平等的品牌沟通。
思维固化的风险:传统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转型的桎梏,年龄带来的经验优势若转化为对新趋势的抵触,确实可能让企业错失机会,但格力在空调领域的技术壁垒仍在,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
雷军与小米的机遇与挑战
用户思维的双刃剑:小米的成功核心是“用户参与感”,从手机到汽车,深入挖掘需求的逻辑让其快速破圈,但当产品涉及安全(如汽车),“用户需求” 必须建立在 “绝对安全” 的底线之上,交通事故争议恰恰提醒:互联网的 “快速迭代” 思维不能凌驾于对生命的敬畏。
争议背后的深层需求:对雷军的批评未必都是“黑粉”,更多是消费者对 “高期待” 的投射 —— 小米承载了很多人对 “高性价比创新” 的期待,一旦出现风险点,质疑声自然更强烈。这种时候,“有则改之” 不仅是态度,更是对用户信任的维护。
规模扩张中的隐忧:从手机到生态链再到汽车,小米的扩张速度惊人,但跨领域的技术积累、品控体系需要时间沉淀,如何在“快速奔跑” 中保持稳健,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回到最初的问题,董明珠懂雷军吗?
商业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董明珠和雷军的品牌定位思维都有其合理性和成功之处。格力在过去空调领域的霸主地位和小米在智能硬件市场的迅速崛起,都证明了各自品牌定位在阶段性的有效性。
然而在当下,从某种角度来讲,董明珠的某些思想可以讲是落后于这个时代,因为从各自营业额的增长及消费群体来看,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并且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董明珠可能更愿意站在自我的角度认为这样的产品就是好的,所以我要强力推荐给你。从雷军的角度来讲的话,在小米这些产品当中,他们更会更深入去研究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并细致到一些别人忽视的细节之处。
当然,小米汽车之前因为一些交通事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不管这个是不是因为汽车本身原因,还是说更多因为驾驶者的原因,我觉得都应该去反省,去更加敬畏生命、敬畏质量。所以这些我觉得也是小米应该去吸取的教训。
不然的话,到现在,其实小米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包括小米 Y U 7 的这个大定的数量非常的让人咋舌的,但是在这样前无古人惊人成绩面前,为什么有很多人又站出来说反对雷军,或者说是极端地去抨击雷军及小米,而且各大网络平台这样的人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不能简单归类反对的就是黑粉......这里一定是有原因的,以我的商业预测判断,小米目前还没有把这件事情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我相信雷军及小米团队的智慧,但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更早做,谁就更有收获。
从个人角度来讲的话,雷军和小米更年轻,更有实力,会有机会走得更好,但我也建议小米应该借着这个事情来更深刻的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谦虚的态度。
另外更强烈建议,从现在开始:雷军小米营销方式上要更务实,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任何过于自信的话术可能会解读为别的含义,面对质疑,唯有低调实际的真诚和事实才是必杀技!我也预测一年之内小米会做如我我预测这样的动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