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下看未来的3-5年,反内卷或许会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以及经济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映射到资本市场上也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对商品而言,可能会成为影响部分品种的核心变量。尽管大家都在类比16年的供给侧改革,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有较大的背景跟性质差异。
15年过剩的行业相对集中在中上游领域,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是比较严重的,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等,大家生成的东西没有多少不同,价格上也没有多少差距。而且这种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11-2012年的经济繁荣带来的投资,主要是周期性因素为主,通过棚改货币化刺激需求以及行政手段压减无效产能,退出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但是本轮产能主要集中在终端消费领域,产品的差距还是很大,中低高端都有,很难通过行政命令去去化,比如光伏是差异化过剩问题。而且当下面临更大的问题是内需的压力,大家都赚不到钱后,资本都往少数长期预期好的产业去拥挤,当然也有较大的外部需求压力问题,造成产能过剩。现在终端产品和服务都存在一定异质性,快速去产能将对产业链以及消费者都带来更大影响,因此重点是提升产品品质,加快优胜劣汰。

其次,产业的上下游有很大的差异。
15年的情况是,下游的需求虽然有压力但是没有这么差,也没这么卷,主要是上游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通过中上游的去产能,把相对过剩的行业利润给释放出来,改善了很多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化解行业的危机。比如煤炭,水泥,钢铁,化工,玻璃等等供给侧改革后行业利润大幅度的改善;
当前的情况是卷下游,新能源汽车持续的价格战,打到白菜价了,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买,但是上游呢,其实情况没有这么差。除了地产链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以外,有色,煤炭,铁矿,石油等行业,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行业利润都没有问题,甚至是下游不断地超量生成,带动了上游价格的持续维持在强势状态,进一步挤压终端利润。由于终端不赚钱,大家卷玩制造业卷服务业,卷完资本卷劳动力,就是这么个情况。

最后,再看政策目标与手段演进预期也不同。
15年的情况是采取了较为激进的,采用“休克疗法”"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淘汰无效供给(如关停钢厂),本质是凯恩斯式的需求侧干预——在产能绝对过剩的危机下,以短期阵痛换取供需再平衡。我到现在还记得,每一次环保督察组的检查都带动一波商品的上涨,速度非常快,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当下,而本轮则转向 “动态疗法”,更注重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创新,将过剩产能转化为技术跃迁的动力。当下直指全球价值链攀升,发挥中国制造业的创造力跟规模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根本不可能如15年那般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去产能,只能通过慢慢技术升级来带动产能去化,速度上肯定是慢很多的。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轮产能过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后,大家都想抢产业,引发了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供求关系是次要矛盾,这跟15年有很大的区别。举个例子,别的县都有锂电池生成企业了,你们县没有,县领导会怎么想,大家都攀比下,产能就过剩了,保护主义也就起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本轮去产能的过剩一定是有更大的难度跟波折的,持续的时间肯定会更久。
写在最后:这轮反内卷可能会带来终端利润的好转,但是很可能并不是因为涨价,而是下游供给减少带动上游价格下跌,形成产业利润向下游转移,这么看不见得上游的价格就能如供给侧改革般暴涨,我觉得还是需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头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大概率率先走出泥潭,开启上行周期。如果供给侧改革是暴风骤雨般雷厉推进,那么这次反内卷更可能是润物细无声缓慢但是有力的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