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ETF投资从一个小众投资,变成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理财的起点。
很多朋友在留言时会问:
1、我是小白,请问61该如何开启我的ETF之路?
2、为什么常听到ETF相对容易,但我买入后却常常吃亏?
3、林林总总这么多产品,我真有点挑花眼了,怎么办?
现在,市场再次来到了3400点,整个市场波动较小,我们也就有了时间,一起回顾ETF入门的点点滴滴。
61以自己的这些年一路走来的切实体会,尽量用最简单的言语,能给有这方面疑惑的朋友,带来些许帮助。
01 从宽基起步:普通人最稳的试错方式
投资的第一步,往往就决定了我们能否走得远。
61投资的第一个ETF是红利ETF,一个良好的开端,使61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观察、学习ETF的相关知识。
后续开始关注宽基指数,从沪深300到中证500,从创业板指到现如今的中证A500,从恒生指数到纳指100,61都有较完整的周期体验。
再之后便是行业指数,如中概互联、中证医疗、消费50、恒生消费、恒生科技、纳指科技等等。61比较怕死,所以在行业的仓位管理上尤为严格。
以61自身的体会看,“从宽基开始”是普通人最稳的试错方式。
宽基指数代表了一地市场的整体表现,具有样本丰富、行业分散、规则透明、波动相对较小的特性。
部分投资者认为:宽基只是市场均值,不值一晒。
我们往往在追求不切实际的收益率的同时,忘掉了权益类资产背后的风险。一些细分行业或主题指数,蕴含的波动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哪怕是宽基指数,也蕴含着较高的波动性。如果时运不济,回撤起来也是挺肉疼的。但不管碰到怎样的波动,宽基指数极大概率是能回来的,这便是最大的依仗。
因此,用宽基指数体验投资节奏、感受市场情绪,稳扎稳打地穿越市场周期,是我们投资的入门课,也是投资生涯的必修课。
宽基或许不惊艳,但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可能是你走得最稳的一程。
02 构建投资组合:分散配置、增加胜率
早些年,61也曾有过“只投一只ETF”的阶段。
但现实总是比预期复杂。无论是创业板牛市,还是大白马牛市,在全面牛市越来越难的今天,结构化行情是常态。
市场不会让一个风格长期占优,也不会让我们仅靠一个或一类ETF就能通吃所有行情。
尤其基于估值判断的定投体系,经常会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科技不低消费低类似的情形。
于是61开始尝试组合配置。
中证红利、红利低波承担稳健的防守;沪深300、中证A500做中场核心,稳住基本盘;纳指100、中概互联等作为进攻箭头,给予组合弹性。
并且跟随市场股债性价比,构建类似“股6债4”的大类资产组合。市场好的时候不贪,市场差的时候不慌。
组合的意义不在于分散,而在于稳住心态。当你手中资产彼此风格不相关,总有一些在发挥作用,那种“账户不全绿”的感觉,是对情绪管理的巨大帮助。
组合配置不是技巧,而是底层思维的改变。它让我们不再靠押注,而是靠结构穿越周期。
而且,资产的动态再平衡,也是不可多得的“免费的午餐”。
03 学会估值:用“指数温度”替代情绪交易
如果说组合是ETF投资的框架,那么估值判断就是进场节奏的灵魂。
不少朋友看到ETF净值下跌,就开始惶恐;一涨回去,又怕来不及。这种“追涨怕跌”的节奏,说到底,是对估值没概念,只是靠情绪交易。
61以前也有类似的迷茫,直到开始仔细研究各个指数的特色,系统记录各类指数的估值数据。并综合各个指标形成标准的“指数温度”,每周更新两次,久而久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估值体感”。
比如沪深300,PE跌到11倍以下时,基本可以放心定投;中证红利的股息率一旦达到6.5%、甚至7%以上时,就成了市场送出来的“可口现金流”。
估值不是万能,但它能给我们一个边界感。在高估时保持谨慎,在低估时敢于布局,不追高、不瞎买,才有机会以合理或偏低的价格获得长期价值。
目前市场正处于正常估值阶段,主要宽基均处于正常估值,可投资的标的并不算多。这个时候一定要稍安毋躁,坚定的基于既定的安全边际不动摇。
如果当下现金流没处去,就老老实实买点短债或货币基金。不用担心资金效率的问题,因为预期收益率里,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个部分折损。
投资,请一定不要担心没机会。
04 精选ETF产品:别让执行力拖了决策的后腿
随着ETF不断发展,一个指数往往有很多的ETF产品跟踪。如何在这么多的产品中挑选一个合适的产品呢?
61分享过很多次ETF产品的对比,主要的关键要素如下:
1、流动性:主投产品日均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最起码要大于2000万;
2、费率:管理费+托管费加起来最好不超0.2%,能省就是赚;
3、跟踪误差:年误差越小,说明基金公司越专业;
4、规模:起码大于2亿,太小的ETF容易被清盘或流动性差;
5、基金公司:大厂更稳定,透明度和运营能力都更强;
6、分红政策:看是否有稳定分红,分红是否强制等。
当然,部分指数的产品并不丰富,可能并不满足上述条件。此时也可以寻找可替代指数,比如消费龙头与消费50,食品饮料与CS食品饮料等等,同类型其他指数或许有更合适的ETF产品。
为了大家方便寻找合适标的,61曾出过一期《ETF速查表:120个代表性ETF全览》,不妨看看,基本覆盖了我们常用的绝大部分指数。
后续会继续更新哈。
05 拥抱分红机制:给风云诡谲的市场一点甜
很多时候,我们亏得不是钱,而是信心。账户绿了三个月、半年,开始怀疑指数、怀疑策略、最后怀疑自己。
这个时候,一笔到账的分红,可能就是救命稻草。
61比较亲睐那些执行“季度强制高比例分红”的ETF,比如摩根A50、招商A500、工银A50等等,当然还有老朋友中证红利ETF,以及其他不少红利类产品。每个季度到账一次,即使市场不涨,账户也不至于太冷清。
为此,61长期整理《分红型ETF:30只低费率产品打造养老现金流!》栏目,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卷分红会促使管理人更加精细化的管理ETF产品、降低管理费率、提升其他超额,从而最终提升产品的长期收益率。
不仅如此,稳定分红也能给我们带来正反馈性,在A股如此波动的市场,这是极为难得的“情绪价值”,帮助我们穿越周期。
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分红再投资,不断累积份额;年纪大一些,分红就是现金流的补充。
资产嘛,核心便是自由现金流。
如果我们持有的资产,分红能富足的覆盖我们日常的生活支出,那不就是我们投资的最大目的?
06 穿越无效时刻:你能否坚持到“复利兑现”?
每一个长期投资者,都会遇到“看不到希望”的阶段。
政策出了二十多条,市场却纹丝不动;汇金增持ETF,反而成了高点;早上还说“活跃市场”,下午就绿成一片。
这种时候,61称之为“无效时刻”。
如果你没经历过,会觉得荒谬;但如果你挺过来,就会发现:这恰恰是下一轮机会酝酿的土壤。
霍华德·马克斯说,“非理性的市场,是杰出投资的必要条件。”61认同。很多时候,真正的投资回报,来自于你在最寂静的时刻还在场。
无效时刻的关键,不是操作,而是生存。你要有现金流、有安全边际、有分散组合、有心理预期……这些都准备好了,你就能等风来。
61在2022年、2023年都经历过这种周期,也看到很多人走了,删App、清仓、心灰意冷。而那些坚持定投、持续调仓、不盲动的朋友,在2024年慢慢迎来了回血。
投资指数基金,就是在用时间换空间。只有走得够久,才能收割属于你的那一份复利。
07 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08 “61”指数基金估值表(0374期)
===========
如果你愿意在ETF的路上多走一程,61会一直在这,陪你穿越那些最难的时刻。
这个实战笔记是新的系列,未来会记录61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困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数据整理不易,还望多多点赞、推荐、转发支持。
$沪深300ETF(SH51030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中证红利ETF(SH515080)$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基金的法律文件,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