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导读:近期,高盛中国将TCL中环列为最看淡的公司之一,且措辞严厉,认为前景脆弱。所以,TCL中环到底做错了什么?
TCL中环$TCL中环(SZ002129)$和隆基绿能一度$隆基绿能(SH601012)$可以定鼎光伏硅片格局,只不过两家企业在硅片领域互掐后,没有保护好良好局面。
TCL中环凭借210阵营优势及隆基绿能向下谋划组件版图带来的战略优势而赶超隆基,崛起为硅片王者。
光伏笔记此前一致强调,隆基的优秀,一半将来自于TCL中环。如果TCL中环一鲸落,隆基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高盛中国在其报告中力陈TCL中环的问题,与光伏笔记观点颇为一致,但高盛中国的观点可能更为激烈而已。
TCL中环的坠落,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今天就讲讲光伏企业沉浮背后的真正故事和真相。

01
硅片大哥
不好当
光伏笔记数次批评隆基绿能战略失误和夸大宣传,但就一点而言,还是认同隆基的:
“向下垂直,进入组件环节”。
组件将是未来卡脖子的关键一环,虽然现在产业惨淡,尚难看出。此外,隆基为了组件业务,而丢失了“硅片业务”的头把交椅,颇让人引以为憾。
一位资深行业研究者,认为隆基不应该向下垂直做组件,而应该与TCL中环共同完成对硅片领域的话事人地位,定鼎行业格局。
这句话且对有错。因为组件的卡脖子,将是行业的命门所在。
所以,TCL中环借着这股战略的攻守易型而取代隆基成为硅片话事人。但无奈这个话事人,并不好当。2024年,TCL中环就亏了接近100亿之巨,成为了当年亏损最多的光伏企业。
TCL中环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成本、更不是因为技术优势,只是光伏江湖战略的合纵连横引起的。如果TCL中环把这种来源于友商一体化带来战略契机当成纯粹自己努力的结果,显然过于高看了自己。
如今,硅片大哥的日子难过,不仅盈利弱于友商(隆基、双良、高景、弘元)等,且行业格局越发不利于TCL中环这位硅片一哥。
如果以亏损王代价换来的一哥,是否值得?
02
过不去的格局之殇
高盛认为:2024-2026年电池片将至少有三分之一产能退出,同时一体化组件大厂自供比例将增加,导致可触达市场收缩。
的确如此,专业化硅片企业越往后约面临生存压力,即下游市场的萎缩(一体化组件厂的自供比例增加)与专业化电池厂锐减的双重压力。
受益于垂直一体化趋势下,部分下游企业更倾向于采购专业化企业。但完成一体化趋势之后,这种局面被彻底扭转甚至彻底改变。
高盛中国的观点与光伏笔记此前多次的强调的观点如出一辙。
而TCL中环还开始了加大对下游投资计划。今年SNEC展上,TCL中环展示了BC组件,最大功率穿透了670W直接到了680W,效率高达25.2%。
TCL中环的BC组件开局就是王炸,以此换取市场的认可。当然TCL中环进入BC业务的代价着实较大,其投资海外某BC先驱损失了数十亿,不禁让人钦佩其进入BC技术的决心之大。
此外,TCL中环+TCL光伏科技还是此次SNEC参展面积最大的企业,在龙头企业纷纷压缩参展面积背景下,TCL中环可谓是重金推广,毕竟涉足电池组件等下游市场,需要一战成名。
当然,TCL中环及光伏科技$光伏龙头ETF(SZ159609)$的造势,给参展的友商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步伐吐槽之声。
TCL中环原本是一家较为纯粹的专业化企业,可据传TCL李东升却是TCL中环坚定向下走的“决策人”。李东升固然没有错,但错的可能是时机和战略以及自身财务状况。
进入组件的TCL中环,这位纯纯的专业化光环和优势不再,也可能将反噬硅片业务,犹未可知了。
所以我们看到从去年上半年后,TCL中环的市占率就出现了难逆的下滑趋势:

TCL中环声称2024年上半年其全球市占率23.5%,到了2024年Q3则到了19.2,到了2024年Q4则下滑至18.9%,如果考虑到单季度下滑速度,那就更快了。
过不去的格局之殇。
03
硅片价格暴跌
需求下行引发减值风险
近期硅片价格产业链暴跌,高盛研报显示:硅片价格已经穿透抢装潮前价格,并低出了21%,冠绝光伏产业链。
随着需求锐减,库存可能抬升,价格暴跌,引发减值风险。开工率持续下行引发资产减值风险。
高盛认为,TCL中环财务状况也最为紧张,长期借款高达451亿,位居行业第二位,负债率持续攀升至2025年Q1的64.32%。
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都较为惨烈的背景下,公司仍制定了下游扩张计划。进入电池组件环节,需要开拓市场,大概率只能依靠低价,从而加剧经营亏损。
此外,BC技术的投入需要更多资金投入,捉襟见肘。但下游战略又不得不做,除非公司压缩战略目标。此时激进扩张下游,是否合适,尚需谨慎思之。
04
行业整合
硅片很难协同
硅料产业的大佬正在思考如何进行行业整合。
硅料有行业整合的先决条件,即主要话语权都在6家企业之中,而且一体化企业中很少有自带硅料产能的。
硅片完全不一样,企业更加分散,且一体化企业中存在大量硅片产能,可谓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这种行业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一旦硅料启动了行业整合,而中游电池又持续出清,下游一体化硅片自供比例增大,这种夹心饼干自然不好受。
除非是TCL中环的硅片成本、品质有独特之处,但从过去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如何破局?像某BC技术专业化龙头企业一样依托顶尖的BC技术完成对组件销售的逆袭过程。但TCL中环明显步子慢了,有没有技术,我们还需要谨慎观察。
所以,这几年,TCL中环到底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