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由兴证全球基金、兴银理财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投资·向善”复旦管院·兴动ESG大讲堂暨高校基金会慈善资产管理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汇聚资产管理行业领袖、高校基金会负责人,围绕ESG投资、高校基金会资产管理、大类资产配置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跨界共话“向善”投资的力量与可能。
兴证全球基金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锦泉在致辞中聚焦高校基金会与资产管理机构的价值共创。他指出,高校基金会承托着社会各界的善意,也肩负着推动教育进步、科研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远大使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放大其社会价值,是对这些“善意资本”的必然要求。他介绍到,兴证全球基金与多家高校基金会保持深入合作,坚持“风险控制、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高校基金会与资管机构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真正成为长期陪伴、共同成长、价值共创的同行者。
兴银理财党委委员、总裁助理贺轶在致辞中表示,ESG投资作为推动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一种投资理念的创新,更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兴银理财始终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ESG投资市场,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将ESG理财产品作为三大特色产品之一,目前不仅在固收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ESG产品体系,还积极创设多资产多策略、权益类产品,不断丰富ESG产品货架。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宇宁在主题演讲中深入剖析高校基金会投资的特殊性与创新路径。他指出,高校基金具有长期性、公共属性和流动性要求三大特征,并分享北大基金会逐步走向“资产配置+委托管理”的专业化历程。他强调,投资工作的破局需从战略层面获得支持,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推动专业化改造,真正实现“通过投资贡献资产增长”。
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谢治宇从权益投资视角出发,提出大类资产可通过两种思路助力权益投资:一是借助大类资产代表的宏观变量识别经济周期阶段和系统性风险;二是在不同经济增长与通胀组合下配置占优资产风格。谢治宇表示当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已逐步看到迹象,预计经济将步入更健康的轨道,存款资金有可能慢慢从债市流向股市,而从国际视角来看,谢治宇认为全球开始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周期中,这一周期打破了以美国消费为核心的全球化,各国货币政策节奏开始与美国不同,供应链重塑导致各国都处在新工业化进程里。
在“高校基金会可持续投资路径”的圆桌讨论中,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三家高校基金会代表分享了中国高校基金会的运作经验与挑战。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投委会主席汪新芽指出,高校投资应坚持“财务可持续”与“超越财务回报”的双重向善原则,通过负面筛选、正面筛选、股东积极主义和影响力投资引导资本向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然强调安全性与透明度是风控核心,并分享了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资金透明度的实践。上海财经大学方芳教授提出“资产配置金字塔”模型,兼顾短期流动性、中期稳定收益与长期增长目标。
三位嘉宾在圆桌尾声都表示,高校基金规模正在扩大,需从过去的直接投资转向加强对外合作、共享资源;在投资品种上从单一资产投资走向多元配置;在投资策略上从经验判断升级至体系化决策,高校基金会正在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将投资和捐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多资产投资机遇展望”圆桌讨论中,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董承非、广发基金副总经理王海涛、兴银理财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叶予璋、宁泉资产投资经理曾铭伟等嘉宾认为,多资产配置是应对高波动市场的有效方式。
董承非表示,投资组合的波动是他在投资中一直高度关注的,在投资中也通过控制仓位、衍生品工具等平滑波动。叶予璋强调战略配置需基于风险预算与夏普比优化,曾铭伟则以可转债为例,展示“向下有保护、向上有空间”的资产选择逻辑。针对当前A股市场,王海涛则认为价值与成长并非对立,可寻找兼具多重优势的“学霸型”资产。
在关于高校基金会投资管理的讨论中,嘉宾们谈到了其长期性、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约束等特点。王海涛提出ESG可帮助规避非财务风险,叶予璋认为银行理财相对稳健的风格特征与高校资金需求有很多契合之处,曾铭伟则强调红利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的配置价值。
对于当前的权益市场环境,董承非指出,本轮行情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无风险利率下行,凸显出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尽管经历近一年的上涨后,市场吸引力有所减弱,但从中期来看,股票资产相比债券仍具备更高的性价比。他表示,部分科技板块确实存在局部泡沫,但正如啤酒少不了泡沫,牛市中的一定程度的泡沫也属正常现象。
据悉,复旦管院·兴动ESG大讲堂是由兴证全球基金、兴银理财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系列ESG活动,2023至今已连续举办多届,大讲堂汇聚投资界、学界嘉宾,共同探讨ESG投资相关前沿话题,提升大众对ESG的认知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