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占比升至近30%,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近两年始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9月22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这些数据,部分凸显出我国外汇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活力与韧性。

“十四五”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因素交织,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朱鹤新总结我国外汇市场运行表现时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不论是活力还是韧性都在增强,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涉外经济稳健发展,跨境收支展现较强活力。“跨境收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涉外经济的活跃度。”朱鹤新介绍说,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跨境收支同比增长10%,跨境贸易和投资持续活跃。
二是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朱鹤新具体表示,从交易规模看,2024年交易量为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7%,即期和衍生品交易同步增长,外汇市场有足够的容量承接各类交易,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从参与主体看,截止到今年6月末,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其中包含296家外资机构。从基础设施看,交易、清算和支付机制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结算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稳健性增强。朱鹤新表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逆周期调节工具箱更加丰富。近年来面对高波动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人民币汇率在主要货币中的表现比较稳健。
对于未来外汇市场形势,朱鹤新说,“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这奠定了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的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有效,所以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将为‘十五五’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回顾看,“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领域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朱鹤新看来,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国际收支运行更加稳健;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朱鹤新介绍说,我国涉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发展,对外经贸呈现多元化格局、韧性增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保持在合理区间。跨境双向投融资活跃,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
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朱鹤新表示,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的跨境投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简明统一的资金池政策框架,这一框架已经惠及1000多家跨国集团和1.9万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朱鹤新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局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展望“十五五”,朱鹤新表示,将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