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总目标。
从总目标看,《工作方案》既明确了“量”的增长要求,也包含了“质”的有效提升指标。特别是提出要引导钢铁行业和相关企业破除粗放的产能扩张、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钢铁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行业亏损面较大。今年1—7月,钢铁行业虽然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行业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同时,传统建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钢材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多发、频发,也让钢材出口不确定增加。在此背景下,《工作方案》的出台,非常精准地切中了当下钢铁行业供需不匹配的症结。
当前,正是钢铁行业“反内卷”、降产能的关键时期,《工作方案》围绕于此,提出多项要求,将修订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同时要强化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能评等政策协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产能向区域外减量转移。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按照支持先进企业发展、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原则落实年度产量调控任务,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此外,相关部门将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将全面开展钢铁企业分类评价,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加强规范企业分级管理与产业政策、产量调控、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若干引领型规范企业。
在强化产能管理调控的同时,《工作方案》也提出要通过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和稳定原燃料供给,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此外,围绕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升级需求,《工作方案》指出,要研究提高产品和应用标准,协同下游行业推进产品应用升级。同时,将加快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推动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认证,支持有条件地区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推广应用绿色低碳钢材。
《工作方案》鼓励钢铁行业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展开长期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工作方案》还提出,将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同时开展高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界定工作,优化钢铁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将推动形成互相认可的产品标准、碳足迹核算体系,支持企业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依法依规开展钢铁产品国际贸易,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重点支持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造、数字化转型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有扶有控的原则,针对钢铁行业特点,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为钢铁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