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3 05:30:50 股吧网页版
募投项目迎“三严”审核 IPO募资额集体瘦身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胡敏文

  IPO市场正掀起募资“瘦身潮”。9月17日,百奥赛图递交上会申请材料,计划以11.85亿元募集资金投入募投项目,显著低于2023年6月首次申报时的18.93亿元计划。

  自去年IPO审核常态化以来,企业募资规模压缩的迹象明显。据统计,超过四成企业募资规模较最初申报稿明显缩减,平均压降幅度超过20%。其中“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成为缩水最多的部分,不少企业要么直接取消补流计划,要么大幅下调补流额度。

  这一现象背后,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深化引导。新“国九条”落地,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和募集资金监管规则相继修订,使得IPO募资审核标准更趋严格,尤其是对“超募”“补流占比过高”等此前存在的问题形成精准约束。

  近半IPO项目压降募资计划

  2024年5月,在经历3个月的暂停后,A股IPO审核重启,市场迅速被激活,一大批企业随即加快IPO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缩融资、砍补流”成为此轮IPO申报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马可波罗最初申报募资40.18亿元,到注册阶段降至23.77亿元;锡华科技IPO申报时募资额为20.48亿元,上会时调整为14.98亿元,原计划5.5亿元的补流项目被取消。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IPO审核常态化以来,A股共有84家企业通过IPO审核,另有2家暂缓表决、4家待表决。从后续披露的上会稿或注册稿信息来看,其中44家企业拟募资额较申报稿明显缩减,其申报募资合计459亿元,上会时募资额调整至330亿元,整体降幅达到28%,且单家企业募资缩减幅度普遍超过20%,最大降幅更是达到49%。相对的,同期无一家企业上调募资规模。

  企业IPO过程中募资额下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砍补流”,这是募资调整的主流选择。在募资下调的44家企业中,38家曾在申报阶段纳入补流计划,最终17家在上会稿中彻底剔除该项目,17家大幅下调补流额度,仅4家保持补流金额不变。

  二是压减非核心项目。以泰凯英为例,其上会稿将原本规划的6个募投项目精简至3个,从而将拟募资额从7.7亿元腰斩至3.9亿元。类似的,南特科技、中诚咨询、锦华新材等也通过减少募投项目数量,实现资金向核心业务的倾斜。

  三是“全面微调”,按比例平衡各项目资金需求。比如禾元生物,在大幅削减补流项目外,对生产、研发类项目也进行了下调;星图测控、宏海科技等企业方式类似,根据项目优先级对各募投方向资金进行差异化缩减,兼顾整体规划与实际需求。

  “三严”成IPO必过之关

  募资下调趋势背后,监管政策的推动尤为关键。2024年以来,证监会与交易所密集出台新规,严把上市发行准入关,募投项目成重点核查内容。

  去年3月,证监会发布文件,提出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与过度融资。4月,新“国九条”发布,明确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随后,沪深交易所修订的上市指引,将“突击分红+补流偿债超募资20%”的情形列入负面清单。2025年5月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明确募集资金需专款专用、聚焦主业,同时严禁超募资金用于永久补流和偿还银行借款。此外,现场检查力度也同步加码,证监会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的随机抽取比例,强化问题导向检查,确保覆盖率不低于1/3。

  落到具体审核实践中,“严审募资投向、严控募资规模、严问募资必要性”已成为企业IPO的必过之关,若企业无法充分说明募投合理性,可能面临审核终止。

  一位深耕IPO项目十余年的国内头部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坦言,今年明显能感受到审核要求趋严。据他理解,以往交易所在审核时,重点放在公司合规、业绩真实性上,将募投项目的可行性及募资规模交给市场决定。过去,有部分上市公司募投资金使用缓慢、大量募集资金用于理财,甚至被大股东占用,没能达到应有的效用,未来这类现象将被有效遏制。

  “IPO募资规模下调,是企业及其实控人在严监管态势下的理性选择,使其围绕主业规划合理募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顾春峰告诉记者。

  产能消化被高频问询

  募资投向一直是IPO审核的关键环节。从问询情况来看,交易所对于IPO募投项目的审核进一步细化,突出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新增产能的必要性及产能消化措施。通常要求拟上市公司结合现有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同行业扩产情况、细分市场空间,说明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并以在手订单、客户拓展计划等明确产能消化依据,避免“过度建设”。例如,长江能科、丰倍生物、天富龙等多家企业均被问及新增产能消化能力。

  二是募投项目开展的必要性,不仅关注其业务匹配度、技术合理性,还会深究项目对企业现有业务的补充或升级价值。例如,雅图高新被要求针对具体募投项目,逐项说明建设内容、主业相关性、资金测算依据,避免“重投入、轻效益”的项目规划。

  三是募集资金规模测算及论证,要求企业将募资规划拆解至具体支出项,并提供测算依据。例如,优迅股份被要求详细披露募投项目建设投资、设备购置费用、IP及软件费用等支出的具体内容、测算的具体过程及依据;锡华科技、西安奕材、德力佳等也收到类似问询。

  四是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及测算过程。通常,货币资金余额高、报告期内存在大额分红、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其补流动机易被问询。以马可波罗为例,其最初募资计划含8.6亿元补流资金,但因账上货币资金逾37亿元、有息负债低且存在突击分红引发争议,最终取消补流项目并缩减增产项目,计划募资额缩水41%。

  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认为,监管部门对募投项目的严格监管与当前“反内卷”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遏制低效重复投资,严控资金流向“内卷式”低效重复建设领域以及产能过剩行业。

  引导资金创新提质

  对资金使用进行精细化管控,这一政策导向正从根源上优化资金配置。

  “募资缩水对于破解此前存在的行业乱象,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社会资源配置视角看,这一变革无疑大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让资本更精准地服务实体。”顾春峰说。

  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补充,资本市场的初心是让资金助力企业主营业务拓展、研发创新与产能升级。只有将资金导向有真实发展需求的领域,才能实现资本与实业的良性循环,这也是监管政策的核心导向。

  随着监管方向明确,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也同步调整。一位长期辅助IPO申报的从业人士表示,当前辅导企业制定募资计划时,会严守监管要求、聚焦主业,充分论证募投必要性与合理性以提升过会率。

  另一位负责IPO承做的投行人员透露,项目执行过程中,会先分析板块平均市盈率把握估值,再结合行业及企业优劣势测算募资需求,还需要与企业及其他中介机构多轮研讨。不过,由于预期募资规模会被压降,申报时往往会较测算值偏高。

  综合而言,这场募资“瘦身潮”是监管、中介、企业多方协同的生态优化。这种转型不仅是被动适应监管,还倒逼企业回归经营本质。当融资告别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投放,资金能更高效流向实体企业的关键领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