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贺觉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央行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五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功胜指出,“十四五”时期,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目前,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据潘功胜介绍,“十四五”时期,央行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同时,高度关注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央行推动地方政府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潘功胜指出,与2023年初相比,截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方面,央行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会同证监会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不断健全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
总体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在总结其中重要经验时,潘功胜强调,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他同时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央行构建起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金融总量的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的稳步下降、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维护了币值稳定。”潘功胜表示,央行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潘功胜表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潘功胜对此表示,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的数据判断,确定是不是要作出货币政策调整。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央行的基本方法论,即“Data Based”。
他进一步表示,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